众所周知, 魟鱼是非常皮实的生物,但由于他是无鳞鱼,因此对水质也相较其他鱼类敏感,特别是开缸养水或换水时,如果处理不当会对魟的脏器造成极大的负担 从而诱发一系列疾病。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怎么养水吧(下文结(CHAO)合(XI)了龙癫众多前辈的经验) 如有重叠,万望勿喷,仅为造福渔友,上海及周边的魟鱼渔友欢迎来鱼房喝茶指导)
水源--自来水
相信很多鱼友都有或者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自来水能养鱼吗?自来水中含有对鱼有害的 “氯、氯化物”
自来水添加氯气,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水传播疾病,但自来水通过氯气消毒后,部分氯气会残留在其中,这种残留的氯气称为余氯。余氯具有强烈的毒性,所以自来水的余氯必须收到严格的现在,例如,我国自来水水质标准余氯允许范围是0.2-1.5ppm,一般低于1.0 ppm以下。
自来水是我们养鱼的主要水源,如果直接使用自来水养鱼,只要余氯的浓度超过0.02ppm,即可能对鱼粘膜产生强烈的腐竹,超过0.1ppm,对于有些敏感的鱼类造成致命的威胁,因此直接使用自来水(包括局部换水)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氯气在水中大部分已经形成其他的化学物质,这些氯化合物,姑且称它们为“余氯家族”如果我们能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对余氯进行很好的处理,确保养鱼水源的健康。
把少量氯气(Cl2)溶入自来水,氯气将不容易再以原来的游离态存在,应为氯气的化学性质相当活泼,很容易于水(H2O)或存在于水中的其他还原性化学物质起反应。首先,它能直接于水作用,形成次氯酸(HCLO),其反应如下:
Cl2+H2O—--HClO+H++Cl-
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在水中会发生有限的解离反映,其反应如下:
HCLO—H++CLO-
除非氯气的浓度高于1.0ppm,否则游离态的氯气都将以次氯酸(HCLO)或次氯酸根(CLO-)离子形态存在。两者的相对浓度于pH有关。当pH越高时,HCLO越低,CLO-越高。例如pH6时,HCLO占96%,CLO占4%。pH9时,HCLO占3%,CLO占97%。HCLO浓度越高,越具有杀伤力。而水族箱中鱼类和水草的PH范围在pH7左右,这个环境下次氯酸(HCLO)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余氯是自来水新鲜度的指标,而且可以确保自来水用水安全,但如果直接用来养鱼,必须先除掉余氯
这里介绍几种除去余氯方法
1,可采用活性炭过滤达到去除余氯的目的。(市面有出售)
2,添加适量的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可以快速去除余氯。(市面有出售)
3,由于余氯是一种挥发性物质,自己会慢慢挥发,所以可以进行晾晒隔天使用,同时加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曝气)和太阳暴晒都会加快余氯挥发。
三种方法中个人最推荐的是曝气去除余氯。
曝气不仅除余氯,还可以溶氧,促进髙氧微生物降解去除重金属:压缩空气通过管道和布气设备在水中形成细小的气泡,向上浮动通过水层,不断以新的界面和大气接触,水和空气充分接触以交换气态物质和去除水中挥发性物质的水处理方法,或使气体从水中逸出,去除水中的氯气和氯胺还有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或使氧气溶入水中,以提高溶解氧浓度,达到除铁、除锰或促进需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目的。
一句话总结:自来水中含有对鱼有害的余氯,我们要经过曝气等方法排除掉,不能直接用没有处理的自来水养鱼
开缸综合症
当我们把自来水中的余氯去除,温度,pH调节完毕,现在可以放鱼开养了吧。但事实是这个时候放入的鱼还是一条接一条的死去。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典型的新池症侯群(New Pond Syndrome)这里我们把他叫做开缸综合症。开缸综合症总的来说是指用新水养鱼,初期引起的症状。这些症状就是说明用新水养鱼是非常威胁的。这个时候很多人会问新水应该是最干净的水,怎么会危害到鱼儿的安全?
事实上,问题的纠结不在于新水还是旧水,而在于饲养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是否被真正的建立,因为只有建立微生物的生态平衡,鱼的粪便,剩余饲料等产生的有毒的物质,才能被转换成无毒的物质,才能形成良好的鱼类生活环境。
可以确定的是,凡是新水开缸,初期水中的微生物生态平衡是无法马上被建立的。这样一来,鱼的排泄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有毒物质就容易在水中被积累下来,当其含量达到危害鱼的健康的浓度的时候,可能导致鱼类疾病的发生甚至急性中毒而死亡。
新缸综合症是一直很难避免的现象,但如果深入了解后就可以缩短危害的时间,减轻危害的程度。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下让无数养鱼新手头疼不已的新缸综合症
新缸综合症的成因
鱼缸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系统没有被建立就是新缸综合症的成因
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先说明什么叫做微生物生态平衡系统。简单的说,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系统是指微生物生活环境中,由于互相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鱼缸中的微生物生态,是一张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应为它们不依赖外界而独立完成,维持着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的变化。
换句话说,活在鱼缸中的各种微生物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生态内物质的循环,也只有这种循环不断,鱼缸内的微生物的生态平衡才能被建立。
在细菌世界中有两种细菌对于鱼缸水的自净作用具有莫大的贡献,一种叫做异营性细菌,靠摄取有机物维生。第二种叫做自营性细菌,靠摄取无机物维生。
不管是异营性细菌还是自营性细菌,它们都是无处不在的,即使在新开的鱼缸中,没有放鱼之前,水中也早已经有这两种细菌的存在,只是它们的数量不多罢了。
当第一批鱼放入鱼缸不久,这些细菌就活跃起来。大约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异营性细菌就开始吃鱼缸中的有机物(如鱼的粪便,饲料残渣),并且大量释出高毒性的氨或硫化氢。这两种有毒的物质就是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接着自营性细菌随后有摄取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为食,并将之转化为无毒的自产物(硝酸盐等)
由于这两种细菌的良性互动关系,使封闭的鱼缸水质得以养殖的顺利进行。不过其中最大的问题也是照常新缸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这两种细菌的繁殖速度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异营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比自营性细菌的繁殖速度至少快1000倍以上,只要有足够的有机物存在,他们就可以进行大量繁殖。因此,随着鱼的排泄物的增加,他们的数量也会急速增加。自营性细菌却繁殖的相当慢。异营性细菌大量增加后,它们的排泄物也大量增加。自营性细菌由于繁殖速度慢,数量少,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无法同时消化,导致这些有毒的物质在水中积累起来,不出几天,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氨或硫化氢)就可以多到威胁鱼的生命,此时就是新缸综合症开始发生的时候。
同时过多的氨或硫化氢也会抑制或杀死异营性细菌,这时自营性细菌会慢慢成长,直到异营性细菌和自营性细菌平衡为止。
一句话总结:新开缸初期,主要是自营性细菌数量相对太少不能完全转化有毒的氨,导致鱼生病甚至死亡。
鱼缸中的杀手--氨
在自然界湖泊河流大海等水域中,水中生物的排泄物,尸体及有机物的残骸会在底层沉淀遗留下来,如果长期积累下去,这些水域中会堆积如山,水质也会日渐恶化。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见到这些场景,那么这些生物的排泄物,尸体及有机物的残骸都去哪来了呢?其实它们都被微生物异营性细菌分解掉了。
异营性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我们的鱼缸内这些细菌也一直都存在。
不同种类的异营性细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会将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例如鱼的排泄物,剩余饵料,鱼类尸体等 ,分解作用后消失于无形。
所有异营性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的速度都非常快,只要在良好的环境中半天内就可以繁殖数亿个细菌。我们鱼缸中基本满足异营性细菌的生长环境,所以只要食物(有机物)充足的情况下异营性细菌就会自己飞速的成长,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预。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氨和硫化氢),它们都是有剧毒的,并且会在水中沉淀,积累(主要指氨,硫化氢不稳定很容易被氧化)。当浓度超过安全量,就会将鱼毒死。
氨对鱼类的毒害反映非常强,他是亚硝酸盐的十倍,在浓度很低的水体中,就可以使许多鱼类产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氨对鱼类的毒害情形根据浓度和鱼类的不同而不同。
在0.01-0.02ppm的浓度下:
鱼类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但长期下去也会慢性中毒会干预鱼类渗透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粘膜层,减低血红素携带氧气能力。鱼类症状表现有,如常在水面喘气,鳃转为紫色或暗红,比较容易瞌睡,食欲不振,老停留在缸底不活动鱼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丝等。
在0.02-0.05ppm浓度下:
氨会和其他疾病加速鱼类死亡。
在0.05-0.2ppm浓度下:
会直接破会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照常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0.05-0.2ppm为致死浓度,鱼类会急性中毒迅速死亡。
水中的氨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氨(NH3),另一种是铵(NH4)。氨有剧毒,铵无毒。一般氨测试剂所测试的是氨和铵的总浓度,有时候测试出总浓度非常高,但鱼却很健康,那是应为水中铵的比例大。
氨于铵在水中是根据PH来互相转化的,PH越高,水中所含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也越高。例如PH=9时,水中有25%的总氨是有毒的氨(NH3);PH=7时有毒氨的含量只占总氨的1%。在酸性水中,有毒的氨(NH3)基本不存在。所以氨的毒性会因PH升高而增加。
氨对鱼类具有强烈的毒性,只有把氨控制在极低的浓度下,才不会影响鱼的健康,控制氨的浓度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换水降低氨的浓度,这是短期快速降氨方法,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2,把水的PH调整到弱酸性,也就是PH<7的状态下,水中有剧毒的氨会转化成无毒的铵。但这种方法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存在非常大的潜在威胁。和换水一样只可作为短期快速降氨方法
3,可以大量种植水草,水草能以吸收铵的方式来间接消费氨,铵可以作为一种氮肥成为水草的养分。在一定的PH以及温度下,水中的氨和铵会有一定比率的转化关系,铵减少时,部分氨就会自动转化为铵,氨也就减少了。水草对铵的吸收可以降低氨的浓度,在水草茂盛的鱼缸中,氨的威胁也就非常小了,是根本控制氨的方法之一。
4,建立完善的硝化系统,培养大量的硝化细菌(自营性细菌中去除氨的主力细菌),这种方法也是生态平衡体系中的一环,自营性细菌会直接吃氨,最终转化出无毒的硝酸盐。只要能培养住够多的消化细菌来转化氨,氨的浓度就能长期稳定的保持在非常底的安全浓度范围内,这也是在没有大量种植水草的鱼缸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一句话总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氨(按),氨是鱼的粪便,剩余饵料等有机物而来,氨有剧毒,铵无毒,它们会根据PH高低进行转化,可以通过换水,种植水草,培养硝化细菌进行去除。
去除剧毒氨的过程--硝化作用
在我们了解氨的危害后,首要任务就是去除掉有害的氨,而通过换水等短期方法不是长久之际,养龙的鱼友又以裸缸(不铺沙底,没有大量的水草)居多,所以培养自营性细菌就成了消除氨的主要手段,在自营性细菌中一种叫硝化细菌的菌种又承担了绝大部分转化氨的的职能。我们研究培养自营性细菌,其实就是要培养自营性细菌中的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使氨氧化成亚硝酸盐,在使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叫做硝化作用。
反应如下:
NH3+1/202----NH2OH
NH2OH+1/202----NOH+H2O
NOH+1/2O2—NO2+H+
从完整的硝化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结论
1,硝化作用是通过两个不同的细菌进行的,他们配合紧密,才能使NO2不在水中积累,硝化细菌其实是泛指能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最后在氧化成硝酸盐的细菌,所以硝化细菌又分两大菌种,亚硝酸菌和硝酸菌。
2,硝化反应需要大量的氧,所以水质中的含氧量也决定反映效率。
3,反应中产生的酸(H+)会导致水的PH慢慢降低酸化。这里非常清楚的说明硝化系统健全的鱼缸,PH是会下降的,下降的多少取决于硝化作用的旺盛程度。
4,反映会放热,使水温上升。
第一步亚硝酸菌会把氨吃掉产生亚硝酸盐。请注意亚硝酸盐对于鱼类有明显的毒性,不过没有氨的毒性大,亚硝酸盐的致死浓度为10-20PPM,而氨只需0.2-0.5PPM,所以亚硝酸盐的毒性远低于氨的毒性。不过这并不代表它的危险性低。低浓度的亚硝酸盐,会降低鱼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容易使鱼类患上各种疾病,它常被视为是鱼类致病的根源。低浓度的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主要有:
1,使血液的携氧能力逐渐丧失。这是一种慢性中毒现象,它会破坏红血球,使血液携氧能力逐渐丧失,大约亚硝酸盐的浓度在0.5PPM左右,某些鱼类会发生这种现象。
2,使一些代谢器官功能下降。导致鱼类体力衰退,精神不佳,容易患病。亚硝酸盐的浓度在0.5PPM-2.0PPM就会发生,要根据鱼类对亚硝酸盐的抵抗能力而定。
3,亚硝酸盐的毒性会增强氨的毒性。举例来说对于一些鱼类的氨的致死毒性为0.5PPM,当水中同时含有亚硝酸盐时,可能氨的浓度在0.3或0.4PPM就可以杀死这种鱼类。
一句话总结:在没有水草(包括藻类等)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培养硝化细菌(分为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去除剧毒氨,其过程叫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会消耗氧气,降低PH,最终产生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