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巅

论魟鱼养水

2016-08-15 12:41:54

15

众所周知, 魟鱼是非常皮实的生物,但由于他是无鳞鱼,因此对水质也相较其他鱼类敏感,特别是开缸养水或换水时,如果处理不当会对魟的脏器造成极大的负担 从而诱发一系列疾病。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怎么养水吧(下文结(CHAO)合(XI)了龙癫众多前辈的经验) 如有重叠,万望勿喷,仅为造福渔友,上海及周边的魟鱼渔友欢迎来鱼房喝茶指导)

水源--自来水
相信很多鱼友都有或者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自来水能养鱼吗?自来水中含有对鱼有害的氯、氯化物
      
自来水添加氯气,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水传播疾病,但自来水通过氯气消毒后,部分氯气会残留在其中,这种残留的氯气称为余氯。余氯具有强烈的毒性,所以自来水的余氯必须收到严格的现在,例如,我国自来水水质标准余氯允许范围是0.2-1.5ppm,一般低于1.0 ppm以下。
      
自来水是我们养鱼的主要水源,如果直接使用自来水养鱼,只要余氯的浓度超过0.02ppm,即可能对鱼粘膜产生强烈的腐竹,超过0.1ppm,对于有些敏感的鱼类造成致命的威胁,因此直接使用自来水(包括局部换水)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氯气在水中大部分已经形成其他的化学物质,这些氯化合物,姑且称它们为余氯家族如果我们能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对余氯进行很好的处理,确保养鱼水源的健康。
   
把少量氯气(Cl2)溶入自来水,氯气将不容易再以原来的游离态存在,应为氯气的化学性质相当活泼,很容易于水(H2O)或存在于水中的其他还原性化学物质起反应。首先,它能直接于水作用,形成次氯酸(HCLO),其反应如下:
Cl2+H2O—--HClO+H++Cl-
      
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在水中会发生有限的解离反映,其反应如下:
HCLO—H++CLO-
      
除非氯气的浓度高于1.0ppm,否则游离态的氯气都将以次氯酸(HCLO)或次氯酸根(CLO-)离子形态存在。两者的相对浓度于pH有关。当pH越高时,HCLO越低,CLO-越高。例如pH6时,HCLO96%CLO4%pH9时,HCLO3%CLO97%HCLO浓度越高,越具有杀伤力。而水族箱中鱼类和水草的PH范围在pH7左右,这个环境下次氯酸(HCLO)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余氯是自来水新鲜度的指标,而且可以确保自来水用水安全,但如果直接用来养鱼,必须先除掉余氯
这里介绍几种除去余氯方法
1
,可采用活性炭过滤达到去除余氯的目的。(市面有出售)
2
,添加适量的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可以快速去除余氯。(市面有出售)
3
,由于余氯是一种挥发性物质,自己会慢慢挥发,所以可以进行晾晒隔天使用,同时加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曝气)和太阳暴晒都会加快余氯挥发。
三种方法中个人最推荐的是曝气去除余氯。
      
曝气不仅除余氯,还可以溶氧,促进髙氧微生物降解去除重金属:压缩空气通过管道和布气设备在水中形成细小的气泡,向上浮动通过水层,不断以新的界面和大气接触,水和空气充分接触以交换气态物质和去除水中挥发性物质的水处理方法,或使气体从水中逸出,去除水中的氯气和氯胺还有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或使氧气溶入水中,以提高溶解氧浓度,达到除铁、除锰或促进需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目的。
一句话总结:自来水中含有对鱼有害的余氯,我们要经过曝气等方法排除掉,不能直接用没有处理的自来水养鱼


开缸综合症
当我们把自来水中的余氯去除,温度,pH调节完毕,现在可以放鱼开养了吧。但事实是这个时候放入的鱼还是一条接一条的死去。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典型的新池症侯群(New Pond Syndrome)这里我们把他叫做开缸综合症。开缸综合症总的来说是指用新水养鱼,初期引起的症状。这些症状就是说明用新水养鱼是非常威胁的。这个时候很多人会问新水应该是最干净的水,怎么会危害到鱼儿的安全?
      事实上,问题的纠结不在于新水还是旧水,而在于饲养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是否被真正的建立,因为只有建立微生物的生态平衡,鱼的粪便,剩余饲料等产生的有毒的物质,才能被转换成无毒的物质,才能形成良好的鱼类生活环境。
      可以确定的是,凡是新水开缸,初期水中的微生物生态平衡是无法马上被建立的。这样一来,鱼的排泄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有毒物质就容易在水中被积累下来,当其含量达到危害鱼的健康的浓度的时候,可能导致鱼类疾病的发生甚至急性中毒而死亡。
      新缸综合症是一直很难避免的现象,但如果深入了解后就可以缩短危害的时间,减轻危害的程度。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下让无数养鱼新手头疼不已的新缸综合症

新缸综合症的成因
      鱼缸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系统没有被建立就是新缸综合症的成因
      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先说明什么叫做微生物生态平衡系统。简单的说,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系统是指微生物生活环境中,由于互相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鱼缸中的微生物生态,是一张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应为它们不依赖外界而独立完成,维持着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的变化。
      换句话说,活在鱼缸中的各种微生物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生态内物质的循环,也只有这种循环不断,鱼缸内的微生物的生态平衡才能被建立。

      在细菌世界中有两种细菌对于鱼缸水的自净作用具有莫大的贡献,一种叫做异营性细菌,靠摄取有机物维生。第二种叫做自营性细菌,靠摄取无机物维生。
      不管是异营性细菌还是自营性细菌,它们都是无处不在的,即使在新开的鱼缸中,没有放鱼之前,水中也早已经有这两种细菌的存在,只是它们的数量不多罢了。
      当第一批鱼放入鱼缸不久,这些细菌就活跃起来。大约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异营性细菌就开始吃鱼缸中的有机物(如鱼的粪便,饲料残渣),并且大量释出高毒性的氨或硫化氢。这两种有毒的物质就是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接着自营性细菌随后有摄取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为食,并将之转化为无毒的自产物(硝酸盐等)

由于这两种细菌的良性互动关系,使封闭的鱼缸水质得以养殖的顺利进行。不过其中最大的问题也是照常新缸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这两种细菌的繁殖速度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异营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比自营性细菌的繁殖速度至少快1000倍以上,只要有足够的有机物存在,他们就可以进行大量繁殖。因此,随着鱼的排泄物的增加,他们的数量也会急速增加。自营性细菌却繁殖的相当慢。异营性细菌大量增加后,它们的排泄物也大量增加。自营性细菌由于繁殖速度慢,数量少,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无法同时消化,导致这些有毒的物质在水中积累起来,不出几天,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氨或硫化氢)就可以多到威胁鱼的生命,此时就是新缸综合症开始发生的时候。
      同时过多的氨或硫化氢也会抑制或杀死异营性细菌,这时自营性细菌会慢慢成长,直到异营性细菌和自营性细菌平衡为止。

一句话总结:新开缸初期,主要是自营性细菌数量相对太少不能完全转化有毒的氨,导致鱼生病甚至死亡。

鱼缸中的杀手--氨
      
在自然界湖泊河流大海等水域中,水中生物的排泄物,尸体及有机物的残骸会在底层沉淀遗留下来,如果长期积累下去,这些水域中会堆积如山,水质也会日渐恶化。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见到这些场景,那么这些生物的排泄物,尸体及有机物的残骸都去哪来了呢?其实它们都被微生物异营性细菌分解掉了。
      异营性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我们的鱼缸内这些细菌也一直都存在。
不同种类的异营性细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会将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例如鱼的排泄物,剩余饵料,鱼类尸体等 ,分解作用后消失于无形。
      所有异营性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的速度都非常快,只要在良好的环境中半天内就可以繁殖数亿个细菌。我们鱼缸中基本满足异营性细菌的生长环境,所以只要食物(有机物)充足的情况下异营性细菌就会自己飞速的成长,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预。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氨和硫化氢),它们都是有剧毒的,并且会在水中沉淀,积累(主要指氨,硫化氢不稳定很容易被氧化)。当浓度超过安全量,就会将鱼毒死。
      氨对鱼类的毒害反映非常强,他是亚硝酸盐的十倍,在浓度很低的水体中,就可以使许多鱼类产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氨对鱼类的毒害情形根据浓度和鱼类的不同而不同。

在0.01-0.02ppm的浓度下:
      鱼类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但长期下去也会慢性中毒会干预鱼类渗透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粘膜层,减低血红素携带氧气能力。鱼类症状表现有,如常在水面喘气,鳃转为紫色或暗红,比较容易瞌睡,食欲不振,老停留在缸底不活动鱼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丝等。

在0.02-0.05ppm浓度下:
      氨会和其他疾病加速鱼类死亡。

在0.05-0.2ppm浓度下:
      会直接破会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照常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0.05-0.2ppm为致死浓度,鱼类会急性中毒迅速死亡。

      水中的氨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氨(NH3),另一种是铵(NH4)。氨有剧毒,铵无毒。一般氨测试剂所测试的是氨和铵的总浓度,有时候测试出总浓度非常高,但鱼却很健康,那是应为水中铵的比例大。
      氨于铵在水中是根据PH来互相转化的,PH越高,水中所含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也越高。例如PH=9时,水中有25%的总氨是有毒的氨(NH3);PH=7时有毒氨的含量只占总氨的1%。在酸性水中,有毒的氨(NH3)基本不存在。所以氨的毒性会因PH升高而增加。


氨对鱼类具有强烈的毒性,只有把氨控制在极低的浓度下,才不会影响鱼的健康,控制氨的浓度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换水降低氨的浓度,这是短期快速降氨方法,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2,把水的PH调整到弱酸性,也就是PH<7的状态下,水中有剧毒的氨会转化成无毒的铵。但这种方法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存在非常大的潜在威胁。和换水一样只可作为短期快速降氨方法
      3,可以大量种植水草,水草能以吸收铵的方式来间接消费氨,铵可以作为一种氮肥成为水草的养分。在一定的PH以及温度下,水中的氨和铵会有一定比率的转化关系,铵减少时,部分氨就会自动转化为铵,氨也就减少了。水草对铵的吸收可以降低氨的浓度,在水草茂盛的鱼缸中,氨的威胁也就非常小了,是根本控制氨的方法之一。
      4,建立完善的硝化系统,培养大量的硝化细菌(自营性细菌中去除氨的主力细菌),这种方法也是生态平衡体系中的一环,自营性细菌会直接吃氨,最终转化出无毒的硝酸盐。只要能培养住够多的消化细菌来转化氨,氨的浓度就能长期稳定的保持在非常底的安全浓度范围内,这也是在没有大量种植水草的鱼缸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一句话总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氨(按),氨是鱼的粪便,剩余饵料等有机物而来,氨有剧毒,铵无毒,它们会根据PH高低进行转化,可以通过换水,种植水草,培养硝化细菌进行去除。
去除剧毒氨的过程--硝化作用
   
在我们了解氨的危害后,首要任务就是去除掉有害的氨,而通过换水等短期方法不是长久之际,养龙的鱼友又以裸缸(不铺沙底,没有大量的水草)居多,所以培养自营性细菌就成了消除氨的主要手段,在自营性细菌中一种叫硝化细菌的菌种又承担了绝大部分转化氨的的职能。我们研究培养自营性细菌,其实就是要培养自营性细菌中的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使氨氧化成亚硝酸盐,在使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叫做硝化作用。
反应如下:
NH3+1/202----NH2OH
NH2OH+1/202----NOH+H2O
NOH+1/2O2—NO2+H+
从完整的硝化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结论
1,硝化作用是通过两个不同的细菌进行的,他们配合紧密,才能使NO2不在水中积累,硝化细菌其实是泛指能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最后在氧化成硝酸盐的细菌,所以硝化细菌又分两大菌种,亚硝酸菌和硝酸菌。
2,硝化反应需要大量的氧,所以水质中的含氧量也决定反映效率。
3,反应中产生的酸(H+)会导致水的PH慢慢降低酸化。这里非常清楚的说明硝化系统健全的鱼缸,PH是会下降的,下降的多少取决于硝化作用的旺盛程度。
4,反映会放热,使水温上升。

第一步亚硝酸菌会把氨吃掉产生亚硝酸盐。请注意亚硝酸盐对于鱼类有明显的毒性,不过没有氨的毒性大,亚硝酸盐的致死浓度为10-20PPM,而氨只需0.2-0.5PPM,所以亚硝酸盐的毒性远低于氨的毒性。不过这并不代表它的危险性低。低浓度的亚硝酸盐,会降低鱼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容易使鱼类患上各种疾病,它常被视为是鱼类致病的根源。低浓度的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主要有:
1,使血液的携氧能力逐渐丧失。这是一种慢性中毒现象,它会破坏红血球,使血液携氧能力逐渐丧失,大约亚硝酸盐的浓度在0.5PPM左右,某些鱼类会发生这种现象。
2,使一些代谢器官功能下降。导致鱼类体力衰退,精神不佳,容易患病。亚硝酸盐的浓度在0.5PPM-2.0PPM就会发生,要根据鱼类对亚硝酸盐的抵抗能力而定。
3,亚硝酸盐的毒性会增强氨的毒性。举例来说对于一些鱼类的氨的致死毒性为0.5PPM,当水中同时含有亚硝酸盐时,可能氨的浓度在0.3或0.4PPM就可以杀死这种鱼类。

一句话总结:在没有水草(包括藻类等)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培养硝化细菌(分为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去除剧毒氨,其过程叫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会消耗氧气,降低PH,最终产生硝酸盐。


共有人打赏0龙币

最新回复

按时间倒序

CaptainFeng

16楼 2016/10/20

学习了               

CaptainFeng

15楼 2016/10/20

学习了               

→『Melody』

14楼 2016/09/27

学习了,很详细

小强钓鱼8

13楼 2016/08/16

氨中毒???

菜鸟100

12楼 2016/08/15

感谢楼主分享 学习了

shenglongguan

11楼 2016/08/15

小弟的种鱼和小鱼都在QQ空间 欢迎指导  http://user.qzone.qq.com/66750682/4

shenglongguan

10楼 2016/08/15

四、水质浑浊与硝化菌的关系
很多鱼友把鱼缸里浑浊的水质判定为硝化系统没有建立好,把水由浑浊变清澈做为硝化系统已经建立完善的标志,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水质的清与浊和硝化菌都没有关系,硝化菌的作用是去除水中的毒素(氨和亚硝酸盐)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不是清洁水体。氨和亚硝酸盐是无机物,它们的存不会引起水质混浊,就像盐撒进水里不会使水变混一个道理。水绝不会因为有了氨和亚硝酸盐的存在而变的混浊,也不会随着氨和亚硝酸盐的去除而变的清澈。因此硝化菌和水的清澈混浊没有关系。
通过上面的解析我们已经知道:“水混浊的主要原因是鱼便残饵等过多的有机物引发异营菌大量繁殖造成的”。要想控制这种生物性浑浊有两种途径,1、杀灭过度繁殖的异营菌,2、清除过多的有机物。硝化菌完全不具备这样的功能,硝化菌不具有杀菌抑菌和分解有机物的功能,不会因为有硝化菌的存在影响异营菌的繁殖,相反过多的有机物和异营菌却是硝化菌的天敌,被有机物侵占的滤材硝化菌无法在上面生长繁殖,因此随着开缸时间的延长,陶瓷环等生物滤材会逐渐的被有机物残渣覆盖,鱼缸的硝化能力会越来越弱,直到有一天所有的滤材都被占满,硝化系统崩溃。所以定期清洗滤材对于硝化菌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这期分享会的内容基本就这些了,感谢大家耐心的听完,因为知识点很多,我没讲清楚的地方在下面的问答环节中希望和大家继续交流。谢谢大家!
氨和亚硝酸盐中毒
1、中毒作用机理:毒素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把血红蛋白氧化成高价血红蛋白,使其丧失输氧能力,出现组织缺氧,窒息而死。
2、氨中毒的症状:
鱼出现窜游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呼吸急促,大口挣扎,死前眼球突出。
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鱼鳍舒展,根基出血。
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呈紫色。
3、亚硝酸盐中毒症状:*(对比)
鱼的食欲下降、厌食。
鳃组织出现病变:鳃部肿胀增生、鳃丝呈暗红色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浮头。
体色变深,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
肝脏出现变异,如空泡化。
4、控制标准
氨的标准:<<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水产养殖中应将氨控制在0.02mg/L以下。
亚硝酸盐的标准:<<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水产养殖中应将亚硝酸盐控制在0.2mg/L以下。
说明:亚硝酸盐中毒是可逆的,氨中毒是不可逆的。急性中毒暴毙,慢性中毒破坏机体组织降低抵抗力,鱼是病从鳃入,总得病的鱼和开缸有很大关系。

shenglongguan

9楼 2016/08/15

解释一下什么是孢子。先说细菌,在生长阶段叫细菌的繁殖体,所谓的消毒,指的是杀灭这些繁殖体,而孢子是细菌的另一种形态,环境不适宜缺少食物的时候,很多细菌会自行脱水,产生荚膜把自己包裹起来,一旦环境变化就会重新生长出来,这种孢子可以长期保存菌种,因为孢子有很强的抵抗能力,高温高压酸碱消毒药等都可以抵抗,繁殖体很好杀灭,孢子却很难杀灭,比如我们熟悉的枯草芽孢杆菌的孢子能耐受121度的高温30分钟,我们药厂的灭菌柜验证就是以能杀死这种菌的孢子作为合格。所以产生孢子才是真正的休眠,才能很好的把细菌保护起来,大多数细菌真菌都可以产生孢子,唯独硝化菌没有这个功能,所以硝化菌很容易被消灭,在空气中漂浮的细菌大多数也是以孢子的形态出现的,所以空气中硝化菌也少的可怜,自然开缸的速度很慢就是这个道理。(讨论一下硝化菌的来源)
另外在说一下硝化菌制剂,硝化菌生产的时候必须控制杂菌的污染,因为我有20年的无菌生产管理经验,所以我知道无菌生产是很难的,每个环节都要控制,否则很容易染菌报废。大厂名牌的质控体系比较完善,所以质量比较有保证,比较放心。而一些小厂厂房设备工艺规程等根本就做不到无菌生产,所以生产出臭硝化菌是必然的,臭硝化菌实际是污染了其他细菌,染菌报废的东西,对鱼缸来说是毒药。
生物性混浊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1、有碍观瞻,2、由于有大量异营性细菌的存在,它们的代谢产物“氨”的浓度也会大幅度提高,会给硝化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甚至超过硝化系统的硝化能力,造成毒素堆积,鱼会“氨”中毒,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新缸综合症”,因此在水质不好的鱼缸里经常死鱼就成了家常便饭。(小常识:氨中毒)
三、生物性混浊的控制
生物性混浊的表象是异营菌大量繁殖造成的,但本质是因为鱼缸里有大量的有机物造成的。因此加强过滤是解决生物性混浊的治本之道。加强缸内造流是物理过滤的关键,要保证鱼便产生后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过滤掉。(解释:造流的方法)投喂不要太多,七分饱足矣,发现残饵应及时捞出。
可能有人会问:鱼便、残饵过滤到滤棉上不也是一样在水里吗,难道就不会引起暴菌吗?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疑问。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几千年前就有了,叫做“流水不腐”。异营菌必须要“着床”吸附在鱼便残饵这些有机物上才能生长繁殖,而滤槽里的水流速很快,不利于异营菌的“着床”,这样就抑止了异营菌的大量繁殖。基本只靠粪便里面自带的细菌来分解,所以分解速度会变慢,但是污染会减轻。只要能把鱼便、残饵及时的过滤到滤槽里,鱼缸的水就不会暴菌,就不会混浊。(举例:洗滤棉后混水)
治标的方法:使用UV紫外线杀菌灯直接杀灭大量繁殖的异营菌。尤其在生物性混浊的暴发期,杀菌清水的效果非常明显,随着水中细菌含量的减少,水会越来越清。UV紫外线杀菌灯的使用也有两个原则,1、见好就收原则。只在水质出现问题的时候使用,杀菌清水后马上撤出,如长期使用对养水不利。2、慢水流原则。紫外线的杀菌能力很弱,有很多不懂紫外线的人感觉紫外线的杀菌能力很强,这是错误的,我们药厂天天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和水消毒,所以我对紫外线很了解,紫外线的穿透能力很弱,连一块普通玻璃都穿透不了,更不要说穿透其他物体了,所以需要慢水流经过杀菌效果才好,水流速度和紫外线的杀菌能力成反比。滤筒自带紫外灯的杀菌效果不好就是因为水流太快,底滤缸最好用一个单独的小泵5-8瓦的,带uv灯,这样效果好。紫外线杀菌开灯时间没有固定要求,应该根据杀菌效果和水流速度来确定,可以每天开几小时到十几小时不等,我曾经试验过连续一周每天开12小时,对硝化菌以及鱼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有一个理论说紫外线会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会增加水质的毒素,所以要把uv灯的出水口放在滤槽里把水再过滤一次,我也亲自做了这方面的试验,证明这个说法不成立,试验结果表明uv灯的出水毒素指标正常,亚硝酸盐的含量没有一丝一毫的提高。

shenglongguan

8楼 2016/08/15

1、缓慢期(从芽孢状态开始变大)2、对数期(几何级数增长)3、稳定期(产生芽孢和毒素)4、衰老期(菌体死亡自溶)。鱼缸是细菌理想的繁殖场所,不论是温度、ph、氧气、食物等,我们能控制的只有细菌的食物数量(有机物),一旦控制不好有机物的含量,就会给细菌提供爆发的机会,所以就爆菌了。
爆菌后为什么水会混沌不清、雾朦朦的感觉,这是一个物理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细菌很小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当它大量繁殖的时候,就会产生乳光,改变水的折光率使光发生散射,造成水的澄明度下降,我们看到水的白浊就是这些细菌大量繁殖后改变了光反射造成的。
二、生物性混浊的成因及危害
造成生物性混浊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残饵及鱼便:残饵含高蛋白,鱼粪便不但是有机物,而且本身就带有大量的细菌,(肠杆菌、芽孢杆菌、弧菌、乳酸菌、粪链球菌等)这些细菌有的是正常的肠道菌属,无害。有的却是病源微生物,可引发各种疾病,比如说大肠杆菌、弧菌。因此很容易污染水质,所以缸底有鱼便残留的鱼缸水质不好就是这个道理。(小常识:养鱼的水里菌是怎么来的:有人说水里本来就有菌,有一些不用硝化菌制剂开缸的人说,水里本来就有硝化菌,不用添加靠自己生长就可以,其实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养鱼大部分都用自来水,我们药厂每天都做水质检验,现在的自来水几乎是无菌的,国家对自来水的含菌量是有规定的:100个/毫升,大肠杆菌3个/升。大家要知道一个细菌一昼夜就可以繁殖到上亿个,自来水里这点细菌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何况实际检测的还远远低于这个指标。更不要说硝化菌这样娇弱的菌种了,在自来水里根本没有。鱼缸细菌主要来源:1、生物自带2、空气中漂浮,我很少听到有人说鱼的粪便是细菌的主要来源,都把粪便理解为有机物会引发别的细菌繁殖,其实粪便是最大的细菌源头,随着粪便直接就会排出大量的细菌,靠粪便里的细菌繁殖就足矣引起爆菌,这就是为什么能拉的鱼不好养水的原因。另外空气中漂浮有大量的细菌孢子、真菌孢子,很多致病菌都在空气中,室内大约每升空气含菌1000个。
2、死鱼死虾:常见于开缸时或动物性残饵,有人喜欢用死鱼死虾开缸,鱼死后分解腐烂是从体内开始的,肠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尸体的腐烂都是从内向外的,由于鱼体含高蛋白和低脂肪,营养元素以及本身的含菌量远大于鱼便,所以混水更厉害,这也是我反对死鱼死虾用开缸的主要原因。

shenglongguan

7楼 2016/08/15

细菌的繁殖
1、缓慢期(从芽孢状态开始变大)2、对数期(几何级数增长)3、稳定期(产生芽孢和毒素)4、衰老期(菌体死亡自溶)。鱼缸是细菌理想的繁殖场所,不论是温度、ph、氧气、食物等,我们能控制的只有细菌的食物数量(有机物),一旦控制不好有机物的含量,就会给细菌提供爆发的机会,所以就爆菌了。
爆菌后为什么水会混沌不清、雾朦朦的感觉,这是一个物理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细菌很小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当它大量繁殖的时候,就会产生乳光,改变水的折光率使光发生散射,造成水的澄明度下降,我们看到水的白浊就是这些细菌大量繁殖后改变了光反射造成的。
二、生物性混浊的成因及危害
造成生物性混浊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残饵及鱼便:残饵含高蛋白,鱼粪便不但是有机物,而且本身就带有大量的细菌,(肠杆菌、芽孢杆菌、弧菌、乳酸菌、粪链球菌等)这些细菌有的是正常的肠道菌属,无害。有的却是病源微生物,可引发各种疾病,比如说大肠杆菌、弧菌。因此很容易污染水质,所以缸底有鱼便残留的鱼缸水质不好就是这个道理。(小常识:养鱼的水里菌是怎么来的:有人说水里本来就有菌,有一些不用硝化菌制剂开缸的人说,水里本来就有硝化菌,不用添加靠自己生长就可以,其实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养鱼大部分都用自来水,我们药厂每天都做水质检验,现在的自来水几乎是无菌的,国家对自来水的含菌量是有规定的:100个/毫升,大肠杆菌3个/升。大家要知道一个细菌一昼夜就可以繁殖到上亿个,自来水里这点细菌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何况实际检测的还远远低于这个指标。更不要说硝化菌这样娇弱的菌种了,在自来水里根本没有。鱼缸细菌主要来源:1、生物自带2、空气中漂浮,我很少听到有人说鱼的粪便是细菌的主要来源,都把粪便理解为有机物会引发别的细菌繁殖,其实粪便是最大的细菌源头,随着粪便直接就会排出大量的细菌,靠粪便里的细菌繁殖就足矣引起爆菌,这就是为什么能拉的鱼不好养水的原因。另外空气中漂浮有大量的细菌孢子、真菌孢子,很多致病菌都在空气中,室内大约每升空气含菌1000个。
2、死鱼死虾:常见于开缸时或动物性残饵,有人喜欢用死鱼死虾开缸,鱼死后分解腐烂是从体内开始的,肠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尸体的腐烂都是从内向外的,由于鱼体含高蛋白和低脂肪,营养元素以及本身的含菌量远大于鱼便,所以混水更厉害,这也是我反对死鱼死虾用开缸的主要原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