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是几乎贯穿了多细胞生物进化史的能力,甚至不同构造的生物都独立的演化出眼睛这个器官。出现了视觉就相应的要出现利用视觉的改变,最直观的就是令我们着迷的体色了。然而要控制体色,便要从三原色下手(黑色白色严格来讲不算颜色,它们并不是单色可见光。下文会详细分析)生物为了掌握自己色彩的画笔,可谓是用尽浑身解数。
植物的遗产
红和黄在本节将要一并分析,因为动物并不能产生这种稳定而又鲜艳的暖色,所有动物体表的红黄色素都是从植物体内获取的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植物产生的强抗氧化物质,能反射温暖的红黄光。动物们自然不能放过这种鲜艳的色彩,它们通过食物链层层富集,又通过自身蛋白质的加工形成了适用于自身的虾红素、甲黄素等等,只有被煮熟的时候才因为蛋白质失活显露原形。
划重点:类胡萝卜素只能通过食物层层富集。
三文鱼临上市饲料里会添加角黄素以保证肉色橙黄,动物园饲养火烈鸟会在饲料里加红辣椒使其羽色鲜艳(不用担心口味问题,鸟类不能感知到辣,辣椒素是植物用来对付哺乳动物的),连人贪吃胡萝卜也会变黄。
所以在日常饲养中,红黄色系的肉食鱼类往往被饲喂以虾、泥鳅、草金;素食性鱼类往往被饲喂以螺旋藻、南瓜甚至直接添加虾红素。在环境稳定和食物配比合理的情况下鱼类是会稳步发色的,反之也会出现环境变动如运输、惊吓、水质波动导致红龙一夜变白的情况。
光影的戏法
红黄已经说完,我们来说说一种“没有颜色”的颜色。
蓝绿色素其实在鱼类身上并不存在(少数鱼类例如长蛇齿单线鱼会利用胆绿素这种代谢产物使自己总有真正的原谅色,但是无例外不生物,在此不列入讨论)那么鱼类体表那醉人的冷光又是怎么出现的呢,这还要从光的干涉衍射讲起。
鱼类体表有一层虹彩细胞,其内部堆叠着分子级别的鸟嘌呤结晶(对,没错,就是让你撸串喝啤酒就犯痛风的嘌呤)可见光照在这些微小的结构上会发生层层反射,不同反射次数的光会彼此干涉,就像池塘里的涟漪不断叠加。而蓝绿光的波长又恰好是增强的波长,这就产生了一种并不真正存在的蓝色。
至此,能构成世间所有颜色的三原色已经集齐了,这让鱼类成为了脊椎动物中毫无争议的色彩之王。
眼前的黑不是黑
上文提到黑色并不是颜色,物体表现为黑色只是因为能够吸收所有可见光,白色反之。但是黑色素作为一种非常知名的色素也不得不提及,他不但能黑了木耳紫了葡萄,还是构成我们斑斓世界的重要基石。
脊椎动物的黑色素细胞在发育上源自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产物,与头部细胞同源。(这也就是为什么白化个体是黑色瞳孔,白化个体的成因以后有时间也会另起文章介绍)。由于黑色素细胞是受鱼类神经系统直接控制的,所以黑色的表现也是最为明显的。
用虎鱼举例子,虎鱼的心情就直接关系到体色,个体在缸内群体中的地位越高,缸外影响越小,水质越舒服,体色一定就越好。
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白和黑对应,即是反射了所有可见光,改变虹彩细胞的排列方式,使光反射强到一定程度也就达到了镜面效果,其中之王无疑就是月光鸭嘴。
鸟嘌呤是鱼类自身合成的物质,受影响的因素除去自身血统之外,也受外界环境影响,在洁白明亮的环境中,鱼类就临时会分泌更多的鸟嘌呤,也就是鱼友们口中的烤鱼。
然而鸟嘌呤又受自身血统限制,一旦环境改变,也就原形毕露了。只有真正的好血统鱼,外加环境手段辅助,才能打造真正的好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