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巅

论魟鱼养水

2016-08-15 12:41:54

15

众所周知, 魟鱼是非常皮实的生物,但由于他是无鳞鱼,因此对水质也相较其他鱼类敏感,特别是开缸养水或换水时,如果处理不当会对魟的脏器造成极大的负担 从而诱发一系列疾病。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怎么养水吧(下文结(CHAO)合(XI)了龙癫众多前辈的经验) 如有重叠,万望勿喷,仅为造福渔友,上海及周边的魟鱼渔友欢迎来鱼房喝茶指导)

水源--自来水
相信很多鱼友都有或者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自来水能养鱼吗?自来水中含有对鱼有害的氯、氯化物
      
自来水添加氯气,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水传播疾病,但自来水通过氯气消毒后,部分氯气会残留在其中,这种残留的氯气称为余氯。余氯具有强烈的毒性,所以自来水的余氯必须收到严格的现在,例如,我国自来水水质标准余氯允许范围是0.2-1.5ppm,一般低于1.0 ppm以下。
      
自来水是我们养鱼的主要水源,如果直接使用自来水养鱼,只要余氯的浓度超过0.02ppm,即可能对鱼粘膜产生强烈的腐竹,超过0.1ppm,对于有些敏感的鱼类造成致命的威胁,因此直接使用自来水(包括局部换水)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氯气在水中大部分已经形成其他的化学物质,这些氯化合物,姑且称它们为余氯家族如果我们能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对余氯进行很好的处理,确保养鱼水源的健康。
   
把少量氯气(Cl2)溶入自来水,氯气将不容易再以原来的游离态存在,应为氯气的化学性质相当活泼,很容易于水(H2O)或存在于水中的其他还原性化学物质起反应。首先,它能直接于水作用,形成次氯酸(HCLO),其反应如下:
Cl2+H2O—--HClO+H++Cl-
      
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在水中会发生有限的解离反映,其反应如下:
HCLO—H++CLO-
      
除非氯气的浓度高于1.0ppm,否则游离态的氯气都将以次氯酸(HCLO)或次氯酸根(CLO-)离子形态存在。两者的相对浓度于pH有关。当pH越高时,HCLO越低,CLO-越高。例如pH6时,HCLO96%CLO4%pH9时,HCLO3%CLO97%HCLO浓度越高,越具有杀伤力。而水族箱中鱼类和水草的PH范围在pH7左右,这个环境下次氯酸(HCLO)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余氯是自来水新鲜度的指标,而且可以确保自来水用水安全,但如果直接用来养鱼,必须先除掉余氯
这里介绍几种除去余氯方法
1
,可采用活性炭过滤达到去除余氯的目的。(市面有出售)
2
,添加适量的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可以快速去除余氯。(市面有出售)
3
,由于余氯是一种挥发性物质,自己会慢慢挥发,所以可以进行晾晒隔天使用,同时加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曝气)和太阳暴晒都会加快余氯挥发。
三种方法中个人最推荐的是曝气去除余氯。
      
曝气不仅除余氯,还可以溶氧,促进髙氧微生物降解去除重金属:压缩空气通过管道和布气设备在水中形成细小的气泡,向上浮动通过水层,不断以新的界面和大气接触,水和空气充分接触以交换气态物质和去除水中挥发性物质的水处理方法,或使气体从水中逸出,去除水中的氯气和氯胺还有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或使氧气溶入水中,以提高溶解氧浓度,达到除铁、除锰或促进需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目的。
一句话总结:自来水中含有对鱼有害的余氯,我们要经过曝气等方法排除掉,不能直接用没有处理的自来水养鱼


开缸综合症
当我们把自来水中的余氯去除,温度,pH调节完毕,现在可以放鱼开养了吧。但事实是这个时候放入的鱼还是一条接一条的死去。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典型的新池症侯群(New Pond Syndrome)这里我们把他叫做开缸综合症。开缸综合症总的来说是指用新水养鱼,初期引起的症状。这些症状就是说明用新水养鱼是非常威胁的。这个时候很多人会问新水应该是最干净的水,怎么会危害到鱼儿的安全?
      事实上,问题的纠结不在于新水还是旧水,而在于饲养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是否被真正的建立,因为只有建立微生物的生态平衡,鱼的粪便,剩余饲料等产生的有毒的物质,才能被转换成无毒的物质,才能形成良好的鱼类生活环境。
      可以确定的是,凡是新水开缸,初期水中的微生物生态平衡是无法马上被建立的。这样一来,鱼的排泄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有毒物质就容易在水中被积累下来,当其含量达到危害鱼的健康的浓度的时候,可能导致鱼类疾病的发生甚至急性中毒而死亡。
      新缸综合症是一直很难避免的现象,但如果深入了解后就可以缩短危害的时间,减轻危害的程度。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下让无数养鱼新手头疼不已的新缸综合症

新缸综合症的成因
      鱼缸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系统没有被建立就是新缸综合症的成因
      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先说明什么叫做微生物生态平衡系统。简单的说,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系统是指微生物生活环境中,由于互相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鱼缸中的微生物生态,是一张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应为它们不依赖外界而独立完成,维持着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的变化。
      换句话说,活在鱼缸中的各种微生物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生态内物质的循环,也只有这种循环不断,鱼缸内的微生物的生态平衡才能被建立。

      在细菌世界中有两种细菌对于鱼缸水的自净作用具有莫大的贡献,一种叫做异营性细菌,靠摄取有机物维生。第二种叫做自营性细菌,靠摄取无机物维生。
      不管是异营性细菌还是自营性细菌,它们都是无处不在的,即使在新开的鱼缸中,没有放鱼之前,水中也早已经有这两种细菌的存在,只是它们的数量不多罢了。
      当第一批鱼放入鱼缸不久,这些细菌就活跃起来。大约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异营性细菌就开始吃鱼缸中的有机物(如鱼的粪便,饲料残渣),并且大量释出高毒性的氨或硫化氢。这两种有毒的物质就是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接着自营性细菌随后有摄取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为食,并将之转化为无毒的自产物(硝酸盐等)

由于这两种细菌的良性互动关系,使封闭的鱼缸水质得以养殖的顺利进行。不过其中最大的问题也是照常新缸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这两种细菌的繁殖速度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异营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比自营性细菌的繁殖速度至少快1000倍以上,只要有足够的有机物存在,他们就可以进行大量繁殖。因此,随着鱼的排泄物的增加,他们的数量也会急速增加。自营性细菌却繁殖的相当慢。异营性细菌大量增加后,它们的排泄物也大量增加。自营性细菌由于繁殖速度慢,数量少,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无法同时消化,导致这些有毒的物质在水中积累起来,不出几天,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氨或硫化氢)就可以多到威胁鱼的生命,此时就是新缸综合症开始发生的时候。
      同时过多的氨或硫化氢也会抑制或杀死异营性细菌,这时自营性细菌会慢慢成长,直到异营性细菌和自营性细菌平衡为止。

一句话总结:新开缸初期,主要是自营性细菌数量相对太少不能完全转化有毒的氨,导致鱼生病甚至死亡。

鱼缸中的杀手--氨
      
在自然界湖泊河流大海等水域中,水中生物的排泄物,尸体及有机物的残骸会在底层沉淀遗留下来,如果长期积累下去,这些水域中会堆积如山,水质也会日渐恶化。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见到这些场景,那么这些生物的排泄物,尸体及有机物的残骸都去哪来了呢?其实它们都被微生物异营性细菌分解掉了。
      异营性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我们的鱼缸内这些细菌也一直都存在。
不同种类的异营性细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会将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例如鱼的排泄物,剩余饵料,鱼类尸体等 ,分解作用后消失于无形。
      所有异营性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的速度都非常快,只要在良好的环境中半天内就可以繁殖数亿个细菌。我们鱼缸中基本满足异营性细菌的生长环境,所以只要食物(有机物)充足的情况下异营性细菌就会自己飞速的成长,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预。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异营性细菌的排泄物(氨和硫化氢),它们都是有剧毒的,并且会在水中沉淀,积累(主要指氨,硫化氢不稳定很容易被氧化)。当浓度超过安全量,就会将鱼毒死。
      氨对鱼类的毒害反映非常强,他是亚硝酸盐的十倍,在浓度很低的水体中,就可以使许多鱼类产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氨对鱼类的毒害情形根据浓度和鱼类的不同而不同。

在0.01-0.02ppm的浓度下:
      鱼类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但长期下去也会慢性中毒会干预鱼类渗透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粘膜层,减低血红素携带氧气能力。鱼类症状表现有,如常在水面喘气,鳃转为紫色或暗红,比较容易瞌睡,食欲不振,老停留在缸底不活动鱼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丝等。

在0.02-0.05ppm浓度下:
      氨会和其他疾病加速鱼类死亡。

在0.05-0.2ppm浓度下:
      会直接破会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照常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0.05-0.2ppm为致死浓度,鱼类会急性中毒迅速死亡。

      水中的氨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氨(NH3),另一种是铵(NH4)。氨有剧毒,铵无毒。一般氨测试剂所测试的是氨和铵的总浓度,有时候测试出总浓度非常高,但鱼却很健康,那是应为水中铵的比例大。
      氨于铵在水中是根据PH来互相转化的,PH越高,水中所含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也越高。例如PH=9时,水中有25%的总氨是有毒的氨(NH3);PH=7时有毒氨的含量只占总氨的1%。在酸性水中,有毒的氨(NH3)基本不存在。所以氨的毒性会因PH升高而增加。


氨对鱼类具有强烈的毒性,只有把氨控制在极低的浓度下,才不会影响鱼的健康,控制氨的浓度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换水降低氨的浓度,这是短期快速降氨方法,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2,把水的PH调整到弱酸性,也就是PH<7的状态下,水中有剧毒的氨会转化成无毒的铵。但这种方法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存在非常大的潜在威胁。和换水一样只可作为短期快速降氨方法
      3,可以大量种植水草,水草能以吸收铵的方式来间接消费氨,铵可以作为一种氮肥成为水草的养分。在一定的PH以及温度下,水中的氨和铵会有一定比率的转化关系,铵减少时,部分氨就会自动转化为铵,氨也就减少了。水草对铵的吸收可以降低氨的浓度,在水草茂盛的鱼缸中,氨的威胁也就非常小了,是根本控制氨的方法之一。
      4,建立完善的硝化系统,培养大量的硝化细菌(自营性细菌中去除氨的主力细菌),这种方法也是生态平衡体系中的一环,自营性细菌会直接吃氨,最终转化出无毒的硝酸盐。只要能培养住够多的消化细菌来转化氨,氨的浓度就能长期稳定的保持在非常底的安全浓度范围内,这也是在没有大量种植水草的鱼缸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一句话总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氨(按),氨是鱼的粪便,剩余饵料等有机物而来,氨有剧毒,铵无毒,它们会根据PH高低进行转化,可以通过换水,种植水草,培养硝化细菌进行去除。
去除剧毒氨的过程--硝化作用
   
在我们了解氨的危害后,首要任务就是去除掉有害的氨,而通过换水等短期方法不是长久之际,养龙的鱼友又以裸缸(不铺沙底,没有大量的水草)居多,所以培养自营性细菌就成了消除氨的主要手段,在自营性细菌中一种叫硝化细菌的菌种又承担了绝大部分转化氨的的职能。我们研究培养自营性细菌,其实就是要培养自营性细菌中的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使氨氧化成亚硝酸盐,在使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叫做硝化作用。
反应如下:
NH3+1/202----NH2OH
NH2OH+1/202----NOH+H2O
NOH+1/2O2—NO2+H+
从完整的硝化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结论
1,硝化作用是通过两个不同的细菌进行的,他们配合紧密,才能使NO2不在水中积累,硝化细菌其实是泛指能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最后在氧化成硝酸盐的细菌,所以硝化细菌又分两大菌种,亚硝酸菌和硝酸菌。
2,硝化反应需要大量的氧,所以水质中的含氧量也决定反映效率。
3,反应中产生的酸(H+)会导致水的PH慢慢降低酸化。这里非常清楚的说明硝化系统健全的鱼缸,PH是会下降的,下降的多少取决于硝化作用的旺盛程度。
4,反映会放热,使水温上升。

第一步亚硝酸菌会把氨吃掉产生亚硝酸盐。请注意亚硝酸盐对于鱼类有明显的毒性,不过没有氨的毒性大,亚硝酸盐的致死浓度为10-20PPM,而氨只需0.2-0.5PPM,所以亚硝酸盐的毒性远低于氨的毒性。不过这并不代表它的危险性低。低浓度的亚硝酸盐,会降低鱼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容易使鱼类患上各种疾病,它常被视为是鱼类致病的根源。低浓度的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主要有:
1,使血液的携氧能力逐渐丧失。这是一种慢性中毒现象,它会破坏红血球,使血液携氧能力逐渐丧失,大约亚硝酸盐的浓度在0.5PPM左右,某些鱼类会发生这种现象。
2,使一些代谢器官功能下降。导致鱼类体力衰退,精神不佳,容易患病。亚硝酸盐的浓度在0.5PPM-2.0PPM就会发生,要根据鱼类对亚硝酸盐的抵抗能力而定。
3,亚硝酸盐的毒性会增强氨的毒性。举例来说对于一些鱼类的氨的致死毒性为0.5PPM,当水中同时含有亚硝酸盐时,可能氨的浓度在0.3或0.4PPM就可以杀死这种鱼类。

一句话总结:在没有水草(包括藻类等)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培养硝化细菌(分为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去除剧毒氨,其过程叫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会消耗氧气,降低PH,最终产生硝酸盐。


共有人打赏0龙币

最新回复

按时间正序

shenglongguan

2016/08/15

硝化细菌(1)-特性介绍

在自然界中共同执行硝化作用的硝化细菌共有两类:
第一类是亚硝酸菌,它能在有氧的条件下,以氨为食物,把氨转化成亚硝酸盐,从中得到能量。
第二类是硝酸菌,他能在类似的条件下,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

     所有硝化细菌族群都是喜欢充足氧气的细菌,它们能在鱼缸充足的氧气的环境中自生,不过硝化细菌生长速度慢,而且必须附着在固体上才能进行生长,进行硝化作用。鱼缸中的底沙,过滤器材,活石,都是硝化细菌落脚的地方。我们开始养鱼,当水中产生氨的适合,硝化细菌也会神不知鬼不觉的生长,附着在固态表面,以氨为食物,进行消化作用,把氨去除掉,最终产生排泄出硝酸盐。

     在放大镜下大部分的硝化细菌都成杆状,同时均为单细胞细菌,在水中的硝化细菌都具有能游泳的鞭毛,其长度为菌体细胞的数倍意思,柔软纤细,可以规则波浪状伸缩运动,使菌体能在水中游动。但也有少数不具备活动性的品种只能生活在水底,直到死亡。

硝化细菌的附着性
      硝化细菌在水中,它们一直跑来跑去不停运动,而漂流中的硝化细菌是不能进行硝化作用的,必须等到硝化细菌附着在固体表面安定下拉后才进行,生活在水中的硝化细菌个个都是黏附固体表面的高手,只要它们附着在固体表面,马上就会分泌出一种粘性物质,把自己给粘在固体表面上。随着硝化细菌繁衍,数量不断增加,一团一团硝化细菌彼此粘在一起,形成了一层生物膜包在固体的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固体表面会形成一层绿至褐色的胶状粘膜,一般成为生物膜。并且生物膜厚度会慢慢增加,增加到一次厚度自行进行部分脱落。但如果环境受到干扰,突变,或是是食物缺少硝化细菌也会脱离进行游动寻找更好的栖息场所。
      在我们的鱼缸中都要有为培养硝化细菌提供固体,让他附着在表面,比如说活石,沙底,陶瓷环,细菌屋等生物滤材,表面积越大的滤材能生长更多的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
      硝化细菌是自营性细菌,所以硝化细菌像植物一样,主食是氨,同时也必须要吸收无机物营养物质,例如,铁,锰,磷,钾,钙,镁等无机离子,以用于代谢合成许多它生长所需的化合物。因此对于硝化细菌来说,它的反映生长和植物一样复杂。我们可以通过换水(自来水)来补偿这些物质。

硝化细菌的生长速度
      如果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对比,氨化细菌要比硝化细菌繁殖快的多,举例来说,一个氨化细菌繁殖周期评价约为22分钟,就是22分钟后1个变2个,然后在翻倍成4个更具科学家评估,在20个小时以后1个细菌可以便成109个。可见氨化细菌繁殖惊人的速度。而硝化细菌就逊色很多。
一个硝化细菌中的亚硝酸菌繁殖周期大约是24—36小时,也就是说20小时后硝化细菌还停留在1个细菌的状态,而硝酸菌繁殖周期更长平均要花掉60个小时才能增值1倍,这也是造成新缸综合症的主要原因。


硝化细菌的休眠
      硝化细菌为了适应饥饿(缺少氨)带来的压力,硝化细菌中的亚硝酸菌会进行休眠,就是说在食物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做到暂时终止生理机能进行休眠,而这种休眠可以使亚硝酸菌延长大约两年的寿命。在氨的浓度足够的条件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亚硝酸菌才会苏醒。在这里提醒大家购买硝化细菌时候,根据硝化细菌的这个特点,如果是固体的硝化细菌,我推断是休眠中的硝化细菌,是不会马上见效的,推荐购买液体活菌

一句话总结:硝化细菌分为亚硝酸菌和硝酸菌两大类,硝化细菌必须附着在固体表面上才能进行生长繁殖,以氨为食物,它们的生长速度要比氨化细菌慢的多,如果缺少食物会休眠。

shenglongguan

2016/08/15

硝化细菌(2)--生长环境

      硝化细菌也可能因为环境恶劣而死亡,例如,温度,PH突然发生变化,或是受到外来的攻击干扰,缺乏食物等等。

      硝化细菌受PH影响很大,硝化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碱度,所以PH稍偏碱7—8,有利于硝化细菌,7.5-8.2之间为最佳,高于9低于6都要避免。

      温度越高,可使硝化细菌的活性增加,但并不是越高越好,应为温度越高溶氧的饱和度就越低,所以一般建议鱼缸水体温度不要超过30度,不低于20度。

      当溶氧浓度底时,硝化细菌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在鱼缸中,细菌和鱼类都需要氧气,所以曝气,打氧一定要充足。至少要控制在2-3pmm范围内。

      氨和亚硝酸作为硝化细菌的食物也不可缺少,但对于硝化细菌来说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氨浓度高于10ppm,可能会对亚硝酸化产生抑制作用,高于0.1-1.0ppm对硝酸化产生抑制作用,亚硝酸浓度大于0.22-2.8ppm会抑制硝酸化作用。不过氨过高的情况基本不会在鱼缸中。如果发生,那缸内生物都不会存活。

      光对硝化细菌的会产生不良影响,从很多相关研究中显示,光对消化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抑制的现象,尤其是紫外线对硝化细菌的伤害更大。光线越弱硝化细菌的活性就越强。因此硝化细菌在黑暗中的生长要比在光照中要高。有许多鱼友询问添加硝化细菌时候是否需要关灯,我的回答是没有必要关灯后在放硝化细菌,因为虽然硝化细菌有避光性,但它们主要是附着在固定上也就是我们的过滤器材上生长,加入的硝化细菌会随水流入到过滤器材上进行扎根,只要过滤器材不要有灯光照射就可以了。

      治疗鱼病的化学治疗剂,在加入鱼缸后,可能会使活在鱼缸内的细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化学治疗药剂的种类很多,也各有特性,如果选择不当,会遭受药害,损伤加大。不但鱼病不会得到治疗,反而杀死有益细菌,导致氨,亚硝酸盐堆积,更加重鱼只死亡步伐。所以用药要谨慎在谨慎。

      有机物是硝化细菌不能利用的物质,因此如果有机物污染达到硝化细菌无法忍受的程度,它们的生长就可能会受到抑制,也就影响消化作用的进行。根据这个特性在我们的生化过滤槽中,一定尽量不要太多粪便,饵料进入,尽量在物理过滤区把这些阻挡住,并且勤清洗。

一句话总结:硝化细菌会受到,温度,PH,溶氧,氨,亚硝酸盐,光,有机物以及化学药剂的影响,我们培养硝化细菌时要注意这些方面。

shenglongguan

2016/08/15

深度解析“老三样”
    提起“老三样”,几乎每个养鱼人都耳熟能详。“升温、下盐、换水”这三种方法一直是初期鱼病防治的首选措施,在鱼友中间广为流传。很多鱼友的用药态度非常谨慎,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用药,而是通过“老三样”这样的保守疗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老三样”是非常值得推广的科学的辅助治疗手段,很多鱼友都会熟练运用,但是却说不出“老三样”的治病机理,有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在鱼友中流传着很多对“老三样”的错误理解,比如说升温、下盐是为了杀菌,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老三样”防病机理,揭密“老三样”。
    一、升温
    1、对于升温的质疑
    很多人认为升温的目的是靠提高温度来消灭细菌的,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绝大多数致病菌是耐高温的,其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37℃左右,鱼缸升温的上限一般不会超过35℃,这个温度是细菌的最佳繁殖温度,根本不会对致病菌造成伤害。升温不但起不到任何杀菌作用,而且会随着温度的升高使致病菌大量繁殖、毒性增大使水质变差,这是稍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明白的道理。那么升温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升温对于病患中的鱼是雪中送炭呢还是雪上加霜呢?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
    2、升温的原理探究
    想要了解升温的真正目的就必须了解鱼的免疫系统。鱼是变温动物,该生理特点决定了鱼不具备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大多数鱼的体温与周围环境温度是相同的。鱼的免疫系统和温度是息息相关的,在低温状态下,免疫作用会减弱,这样更容易造成鱼的死亡。当有疾病入侵的时候,鱼本身就会表现出一种“发热”的症状,这表明它们希望水温升高。
    升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激发鱼的免疫系统,增加鱼的新陈代谢来对抗病菌毒素的入侵,而不是靠升温的那三五度来直接杀菌。当然凡事都有特例,比如白点病的小瓜虫,就是靠升温来直接杀灭的。在疾病治疗方面要遵守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虽然升温可能造成细菌大量繁殖破坏水质,但是升温更能加强鱼的免疫防御能力,增强鱼的体质来抵抗疾病,对于病中的鱼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3、升温的正确的做法
    合理的升温范围应该是比原缸水上升3-6℃,根据鱼种的不同,这个范围大约是在30-34℃之间。以每天升温2-3℃为宜,升温过快会对鱼造成不适。升温必须配合大氧,要保证氧气的充足供应。因为升温后鱼的呼吸作用会加强,菌的繁殖会加快,需氧量会加大。升温应配合盐使用,以减少鱼渗透系统的负担,在下一节详诉述。

shenglongguan

2016/08/15

1、下盐的误区
    在“老三样”中,下盐存在的误区最多,包括下盐的理论及用量。很多人每次换水随手撒一把盐,治疗鱼病的时候不敢多下盐,只是比平时多撒几把盐,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大多数人都认为盐能杀菌,认为下盐是为了杀菌,这更是一个错误理论。高浓度的盐(20%)有一定的防腐作用,由于盐的渗透作用会使细菌细胞脱水死亡,咸肉、腌鱼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腌制的。实际上,食品含盐浓度高,只能减缓或终止细菌的繁殖,但不能将其杀死。而我们在鱼缸里下盐的最高浓度才0.5%,根本起不到任何杀菌作用。我们以一个500L水的鱼缸算,下盐浓度达到0.5%,需用盐2500克、2.5公斤,这个用量对细菌都不会造成什么威胁,更何况随手撒的那几把盐了。
    2、下盐的原理探究
    要想了解下盐的原理,必须要了解盐的渗透作用。在黄瓜的表面撒一点盐我们可以看到黄瓜的表面会“出水”这就是盐的渗透作用。盐离子在扩散作用下会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渗透,水分子在渗透作用下会由浓度低的一边向浓度高的一边流动。
    鱼是通过渗透调节来控制体内的盐和水的平衡。淡水鱼体液中的盐浓度要高于环境中的盐浓度,由于渗透压的作用,水会通过鱼的体表进入鱼的体内,最终由肾脏代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淡水鱼从来不喝水,只是撒尿。如果看懂了这一段的内容,就好理解下盐的目的了。
    加盐的目的是调节水的渗透压,降低水对鱼体的渗透,防止水中的病毒在体内扩散,降低肾脏负担,减轻渗透系统的压力,提高免疫力。下盐可以降低升温带来的负面结果,虽然升温可以使细菌繁殖加快,但是下盐后水的渗透压降低,可以最大限度的阻挡细菌进入鱼的体内,所以升温和下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下盐的正确的做法
    只有在鱼得病需要治疗的时候下盐才是正确的时机。每次换水都加盐会降低鱼的渗透调节能力,等真正鱼病的时候效果就差了,平时不可为。用盐最好使用粗盐或者水族专用盐,不可使用含添加剂的调味盐,比如加碘盐。盐应事先溶解并粗滤一下再添加,应在1-2天内逐渐的增加盐浓度,以免引起鱼的渗透压震荡。
    下盐的浓度要达到0.3%-0.5%才能起到调节渗透压的作用,这个浓度对绝大多数鱼是非常安全的。有些鱼,例如有些“软水”鱼类和一些鲶鱼,对氯化钠非常敏感,用盐要小心谨慎。另外,用盐过量会造成过度渗透压,这会进一步导致身体细胞的生理变化,会导致鱼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下降。当盐浓度超过1%时,即使短时间的浸泡也会使鱼类出现不良反应。
    三、换水
    换水的目的是为了迅速稀释水中的细菌和毒素,减少其对鱼的危害。相对于升温和下盐来说,换水是对鱼的伤害最小,效果最迅速的方法。尤其是在硝化系统未建立完善、毒素超标、水质极度混浊等情况下,换水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老三样”里的换水不是指一次性的,而是要坚持一个周期,天天或者隔天换水。一次的换水量国内普遍提倡20%—30%之间,我查阅的国外文献有很多提出一次的换水量应在50%—75%之间。我支持大量换水,因为这样效果快,对病鱼帮助更大。
    换水应该注意的是:温度、氯气含量、ph的控制。换水的温度要比鱼缸水的温度高1-3℃为宜,切忌加入大量凉水,水温的降低会带来很多问题。氯的控制非常重要,有条件的当然困水最好,或者使用热水器里的水,适量的使用水质稳定剂也是除氯的好方法。每次换水ph的变化应小于0.3,否则会因ph变化过大造成鱼血液酸碱失衡、代谢紊乱,加重鱼的病情,因此准备一支调校准确的ph笔还是很有必要的。总之,只要控制好温度、氯含量和ph值,换水对鱼的影响是很小的。另外,大换水后要补足盐分,防止渗透压出现震荡。
    最后总结:
    对于很多初期鱼病来说“老三样”的联合使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换水是核心,迅速的降低细菌和病毒的含量是治疗的基础。换水可以单独使用,升温和下盐要配合使用。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更多的朋友了解“老三样”的治病机理,使我们能够更好的运用“老三样”。

shenglongguan

2016/08/15

深度解析水质浑浊
水质浑浊一直是困扰着很多鱼友的一个问题,尤其是新手不会养水,鱼缸里的水经常是混浊的而且还经常死鱼。养鱼的水为什么会混浊,这种混浊有何危害、怎么控制预防,今天我会做详细的论述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鱼缸常见的水混浊有三种:物理性混浊:化学性混浊、生物性混浊,其中以化学性混浊最少见。
1、化学性混浊:是指添加了化学物质后引起的混浊,比如使用净水剂、凝絮剂后引起的水质混浊。一般都是新手所为。很多不会养水的人喜欢使用净水剂,总是认为使用了净水剂后水会变清变好,其实靠净水剂来保持水质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净水剂有很大的副作用。
净水剂分两种:凝絮型、杀菌型。
凝絮型净水剂(聚合氯化铝)依靠高分子物质产生的凝絮将水中的杂质包裹吸附使其产生沉淀,来达到清水的目的,但是凝絮型净水剂最大的致命缺点是产生的絮状沉淀会破坏鱼腮的呼吸功能,把鱼鳃糊住,因此在鱼缸里有鱼的情况下,不能直接使用,因为使用凝絮剂而死鱼的案例太多了。
杀菌型净水剂是利用杀菌清水的原理来清水的,几乎所有的消毒药、杀菌药都会带来杀菌清水的效果。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杀菌会清水,很多人认为细菌死了水才会变混,有很多鱼缸水一混了就有人说是硝化菌死了,其实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只有在细菌活着的时候,疯狂繁殖爆菌的时候,水才会浑浊,而细菌死后,菌体会分泌出溶菌酶,把自己溶解掉,所以随着细菌的减少水只会越来越清。希望大家以后能明白这个道理。使用杀菌型净水剂最大的问题是会破坏硝化系统,这个代价太大了,所以拒绝不能使用。
另外,药物性浑浊也属于化学性混浊的范畴,比如黄粉、孔雀石绿等。下药后如何恢复水色,如何尽快使鱼缸恢复硝化功能,不是这次讨论的重点,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在给大家讲这方面的内容。
2、物理性混浊:缸内颗粒性杂质过多引起的水体混浊叫做物理性混浊。一般开缸初期由于使用的是新滤材,其脱落的大量的颗粒性杂质和短小纤维等异物会造成了水体混浊。玻璃环、细菌屋、珊瑚砂等都比较容易掉渣,尤其是在灯光下可以看见水里有很多渣滓,影响观赏效果。依靠过滤再配合大换水能除掉一部分这种杂质,但是有些很小的还是除不掉,因此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源头,把脱落杂质的滤材更换掉。(举例:珊瑚砂)
3:生物性混浊:由于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水质混浊现象叫做生物性混浊,俗称“爆菌”。特征:水混沌不清、发灰白色给人雾朦朦的感觉

shenglongguan

2016/08/15

细菌的繁殖
1、缓慢期(从芽孢状态开始变大)2、对数期(几何级数增长)3、稳定期(产生芽孢和毒素)4、衰老期(菌体死亡自溶)。鱼缸是细菌理想的繁殖场所,不论是温度、ph、氧气、食物等,我们能控制的只有细菌的食物数量(有机物),一旦控制不好有机物的含量,就会给细菌提供爆发的机会,所以就爆菌了。
爆菌后为什么水会混沌不清、雾朦朦的感觉,这是一个物理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细菌很小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当它大量繁殖的时候,就会产生乳光,改变水的折光率使光发生散射,造成水的澄明度下降,我们看到水的白浊就是这些细菌大量繁殖后改变了光反射造成的。
二、生物性混浊的成因及危害
造成生物性混浊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残饵及鱼便:残饵含高蛋白,鱼粪便不但是有机物,而且本身就带有大量的细菌,(肠杆菌、芽孢杆菌、弧菌、乳酸菌、粪链球菌等)这些细菌有的是正常的肠道菌属,无害。有的却是病源微生物,可引发各种疾病,比如说大肠杆菌、弧菌。因此很容易污染水质,所以缸底有鱼便残留的鱼缸水质不好就是这个道理。(小常识:养鱼的水里菌是怎么来的:有人说水里本来就有菌,有一些不用硝化菌制剂开缸的人说,水里本来就有硝化菌,不用添加靠自己生长就可以,其实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养鱼大部分都用自来水,我们药厂每天都做水质检验,现在的自来水几乎是无菌的,国家对自来水的含菌量是有规定的:100个/毫升,大肠杆菌3个/升。大家要知道一个细菌一昼夜就可以繁殖到上亿个,自来水里这点细菌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何况实际检测的还远远低于这个指标。更不要说硝化菌这样娇弱的菌种了,在自来水里根本没有。鱼缸细菌主要来源:1、生物自带2、空气中漂浮,我很少听到有人说鱼的粪便是细菌的主要来源,都把粪便理解为有机物会引发别的细菌繁殖,其实粪便是最大的细菌源头,随着粪便直接就会排出大量的细菌,靠粪便里的细菌繁殖就足矣引起爆菌,这就是为什么能拉的鱼不好养水的原因。另外空气中漂浮有大量的细菌孢子、真菌孢子,很多致病菌都在空气中,室内大约每升空气含菌1000个。
2、死鱼死虾:常见于开缸时或动物性残饵,有人喜欢用死鱼死虾开缸,鱼死后分解腐烂是从体内开始的,肠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尸体的腐烂都是从内向外的,由于鱼体含高蛋白和低脂肪,营养元素以及本身的含菌量远大于鱼便,所以混水更厉害,这也是我反对死鱼死虾用开缸的主要原因。

shenglongguan

2016/08/15

1、缓慢期(从芽孢状态开始变大)2、对数期(几何级数增长)3、稳定期(产生芽孢和毒素)4、衰老期(菌体死亡自溶)。鱼缸是细菌理想的繁殖场所,不论是温度、ph、氧气、食物等,我们能控制的只有细菌的食物数量(有机物),一旦控制不好有机物的含量,就会给细菌提供爆发的机会,所以就爆菌了。
爆菌后为什么水会混沌不清、雾朦朦的感觉,这是一个物理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细菌很小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当它大量繁殖的时候,就会产生乳光,改变水的折光率使光发生散射,造成水的澄明度下降,我们看到水的白浊就是这些细菌大量繁殖后改变了光反射造成的。
二、生物性混浊的成因及危害
造成生物性混浊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残饵及鱼便:残饵含高蛋白,鱼粪便不但是有机物,而且本身就带有大量的细菌,(肠杆菌、芽孢杆菌、弧菌、乳酸菌、粪链球菌等)这些细菌有的是正常的肠道菌属,无害。有的却是病源微生物,可引发各种疾病,比如说大肠杆菌、弧菌。因此很容易污染水质,所以缸底有鱼便残留的鱼缸水质不好就是这个道理。(小常识:养鱼的水里菌是怎么来的:有人说水里本来就有菌,有一些不用硝化菌制剂开缸的人说,水里本来就有硝化菌,不用添加靠自己生长就可以,其实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养鱼大部分都用自来水,我们药厂每天都做水质检验,现在的自来水几乎是无菌的,国家对自来水的含菌量是有规定的:100个/毫升,大肠杆菌3个/升。大家要知道一个细菌一昼夜就可以繁殖到上亿个,自来水里这点细菌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何况实际检测的还远远低于这个指标。更不要说硝化菌这样娇弱的菌种了,在自来水里根本没有。鱼缸细菌主要来源:1、生物自带2、空气中漂浮,我很少听到有人说鱼的粪便是细菌的主要来源,都把粪便理解为有机物会引发别的细菌繁殖,其实粪便是最大的细菌源头,随着粪便直接就会排出大量的细菌,靠粪便里的细菌繁殖就足矣引起爆菌,这就是为什么能拉的鱼不好养水的原因。另外空气中漂浮有大量的细菌孢子、真菌孢子,很多致病菌都在空气中,室内大约每升空气含菌1000个。
2、死鱼死虾:常见于开缸时或动物性残饵,有人喜欢用死鱼死虾开缸,鱼死后分解腐烂是从体内开始的,肠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尸体的腐烂都是从内向外的,由于鱼体含高蛋白和低脂肪,营养元素以及本身的含菌量远大于鱼便,所以混水更厉害,这也是我反对死鱼死虾用开缸的主要原因。

shenglongguan

2016/08/15

解释一下什么是孢子。先说细菌,在生长阶段叫细菌的繁殖体,所谓的消毒,指的是杀灭这些繁殖体,而孢子是细菌的另一种形态,环境不适宜缺少食物的时候,很多细菌会自行脱水,产生荚膜把自己包裹起来,一旦环境变化就会重新生长出来,这种孢子可以长期保存菌种,因为孢子有很强的抵抗能力,高温高压酸碱消毒药等都可以抵抗,繁殖体很好杀灭,孢子却很难杀灭,比如我们熟悉的枯草芽孢杆菌的孢子能耐受121度的高温30分钟,我们药厂的灭菌柜验证就是以能杀死这种菌的孢子作为合格。所以产生孢子才是真正的休眠,才能很好的把细菌保护起来,大多数细菌真菌都可以产生孢子,唯独硝化菌没有这个功能,所以硝化菌很容易被消灭,在空气中漂浮的细菌大多数也是以孢子的形态出现的,所以空气中硝化菌也少的可怜,自然开缸的速度很慢就是这个道理。(讨论一下硝化菌的来源)
另外在说一下硝化菌制剂,硝化菌生产的时候必须控制杂菌的污染,因为我有20年的无菌生产管理经验,所以我知道无菌生产是很难的,每个环节都要控制,否则很容易染菌报废。大厂名牌的质控体系比较完善,所以质量比较有保证,比较放心。而一些小厂厂房设备工艺规程等根本就做不到无菌生产,所以生产出臭硝化菌是必然的,臭硝化菌实际是污染了其他细菌,染菌报废的东西,对鱼缸来说是毒药。
生物性混浊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1、有碍观瞻,2、由于有大量异营性细菌的存在,它们的代谢产物“氨”的浓度也会大幅度提高,会给硝化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甚至超过硝化系统的硝化能力,造成毒素堆积,鱼会“氨”中毒,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新缸综合症”,因此在水质不好的鱼缸里经常死鱼就成了家常便饭。(小常识:氨中毒)
三、生物性混浊的控制
生物性混浊的表象是异营菌大量繁殖造成的,但本质是因为鱼缸里有大量的有机物造成的。因此加强过滤是解决生物性混浊的治本之道。加强缸内造流是物理过滤的关键,要保证鱼便产生后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过滤掉。(解释:造流的方法)投喂不要太多,七分饱足矣,发现残饵应及时捞出。
可能有人会问:鱼便、残饵过滤到滤棉上不也是一样在水里吗,难道就不会引起暴菌吗?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疑问。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几千年前就有了,叫做“流水不腐”。异营菌必须要“着床”吸附在鱼便残饵这些有机物上才能生长繁殖,而滤槽里的水流速很快,不利于异营菌的“着床”,这样就抑止了异营菌的大量繁殖。基本只靠粪便里面自带的细菌来分解,所以分解速度会变慢,但是污染会减轻。只要能把鱼便、残饵及时的过滤到滤槽里,鱼缸的水就不会暴菌,就不会混浊。(举例:洗滤棉后混水)
治标的方法:使用UV紫外线杀菌灯直接杀灭大量繁殖的异营菌。尤其在生物性混浊的暴发期,杀菌清水的效果非常明显,随着水中细菌含量的减少,水会越来越清。UV紫外线杀菌灯的使用也有两个原则,1、见好就收原则。只在水质出现问题的时候使用,杀菌清水后马上撤出,如长期使用对养水不利。2、慢水流原则。紫外线的杀菌能力很弱,有很多不懂紫外线的人感觉紫外线的杀菌能力很强,这是错误的,我们药厂天天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和水消毒,所以我对紫外线很了解,紫外线的穿透能力很弱,连一块普通玻璃都穿透不了,更不要说穿透其他物体了,所以需要慢水流经过杀菌效果才好,水流速度和紫外线的杀菌能力成反比。滤筒自带紫外灯的杀菌效果不好就是因为水流太快,底滤缸最好用一个单独的小泵5-8瓦的,带uv灯,这样效果好。紫外线杀菌开灯时间没有固定要求,应该根据杀菌效果和水流速度来确定,可以每天开几小时到十几小时不等,我曾经试验过连续一周每天开12小时,对硝化菌以及鱼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有一个理论说紫外线会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会增加水质的毒素,所以要把uv灯的出水口放在滤槽里把水再过滤一次,我也亲自做了这方面的试验,证明这个说法不成立,试验结果表明uv灯的出水毒素指标正常,亚硝酸盐的含量没有一丝一毫的提高。

shenglongguan

2016/08/15

四、水质浑浊与硝化菌的关系
很多鱼友把鱼缸里浑浊的水质判定为硝化系统没有建立好,把水由浑浊变清澈做为硝化系统已经建立完善的标志,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水质的清与浊和硝化菌都没有关系,硝化菌的作用是去除水中的毒素(氨和亚硝酸盐)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不是清洁水体。氨和亚硝酸盐是无机物,它们的存不会引起水质混浊,就像盐撒进水里不会使水变混一个道理。水绝不会因为有了氨和亚硝酸盐的存在而变的混浊,也不会随着氨和亚硝酸盐的去除而变的清澈。因此硝化菌和水的清澈混浊没有关系。
通过上面的解析我们已经知道:“水混浊的主要原因是鱼便残饵等过多的有机物引发异营菌大量繁殖造成的”。要想控制这种生物性浑浊有两种途径,1、杀灭过度繁殖的异营菌,2、清除过多的有机物。硝化菌完全不具备这样的功能,硝化菌不具有杀菌抑菌和分解有机物的功能,不会因为有硝化菌的存在影响异营菌的繁殖,相反过多的有机物和异营菌却是硝化菌的天敌,被有机物侵占的滤材硝化菌无法在上面生长繁殖,因此随着开缸时间的延长,陶瓷环等生物滤材会逐渐的被有机物残渣覆盖,鱼缸的硝化能力会越来越弱,直到有一天所有的滤材都被占满,硝化系统崩溃。所以定期清洗滤材对于硝化菌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这期分享会的内容基本就这些了,感谢大家耐心的听完,因为知识点很多,我没讲清楚的地方在下面的问答环节中希望和大家继续交流。谢谢大家!
氨和亚硝酸盐中毒
1、中毒作用机理:毒素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把血红蛋白氧化成高价血红蛋白,使其丧失输氧能力,出现组织缺氧,窒息而死。
2、氨中毒的症状:
鱼出现窜游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呼吸急促,大口挣扎,死前眼球突出。
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鱼鳍舒展,根基出血。
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呈紫色。
3、亚硝酸盐中毒症状:*(对比)
鱼的食欲下降、厌食。
鳃组织出现病变:鳃部肿胀增生、鳃丝呈暗红色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浮头。
体色变深,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
肝脏出现变异,如空泡化。
4、控制标准
氨的标准:<<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水产养殖中应将氨控制在0.02mg/L以下。
亚硝酸盐的标准:<<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水产养殖中应将亚硝酸盐控制在0.2mg/L以下。
说明:亚硝酸盐中毒是可逆的,氨中毒是不可逆的。急性中毒暴毙,慢性中毒破坏机体组织降低抵抗力,鱼是病从鳃入,总得病的鱼和开缸有很大关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