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巅

这个是白点吗?

2015-02-09 18:02:54

10

本帖最后由 wangtao030 于 2015-2-9 18:05 编辑

我的篮圈是不是得白点了   医生虾能治好吗?

共有人打赏0龙币

最新回复

按时间正序

还你天空

沙发 2015/02/09

可以

xxwfyvip1986

板凳 2015/02/09

是 你最好把去弄出来治疗 医生虾 不治疗白点`
没一点的作用~
现在最简单的治疗白点的方法去买白点隔离盒~ 方便好用~
你可以把你全缸的鱼隔离治疗了  珊瑚不会感染白点的~

xxwfyvip1986

地板 2015/02/09

加群主的群  194203870 可以一起学习~淘宝上有卖的~

mccafe

5楼 2015/02/10

没错 这就是跟流感一样的白点   医生虾是钳不了小瓜虫的  它只能将伤口、腐烂的肉钳掉避免感染   至于楼上说的那个防白点的隔离盒这个可以说是打着白点寄生虫的生长周期这个幌子的吹嘘道具  鱼得白点好比人类得了流感 不算禽流感哦    所以最好新鱼进缸先在隔离盒里训饵  只有开口的鱼才能有较大机会撑过白点的爆发 因为白点出现咱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那就是鱼会很瘦  所以鱼这个时候必须得开口吃食  当鱼能撑过第一次白点爆发后 身体产生了免疫力 所以在往后就可以较容易挨过去  但最近我总结了一点  就是不要很奔放地搅动缸底的灰尘   如果缸很大的话估计这个也没关系吧     
再说说楼主这个情况吧  如果现在鱼还是开口的话建议加强喂食  多喂些容易吸收的食物、杂一些   如果收口了就麻烦了点  可以捞的话就捞出来下铜药泡泡吧  没有检疫缸的也可以抓进隔离盒里  最近勤快点换水  换水时也尽量不搅动缸底

mgl258

6楼 2015/02/10

wangtao030

7楼 2015/02/10

谢谢

罂粟001

8楼 2015/02/12

四楼说的有道理,能吃就抗病,我的蓝圈和蓝吊都有白点,蓝圈看得见,蓝吊开始经常找石头擦身,我就加强喂食,尤其蓝吊,居然海苔吃的比颗粒欢,五天过去了,没有增加迹象,蓝吊压根就没看见白点

静风听海

9楼 2015/03/21


呵呵,根据白点生命周期的原理怎么被您说成打着白点生命周期的幌子了?

我一直混cmf的,偶然发现这里很多人推荐我的检疫盒,就进来看看,不知道您何出此言呢?

病体转移法是公认的三大治疗白点的方法之一,在我的检疫盒出来之前,只能通过ab桶进行,操作繁琐,水质不易控制,而通过我的检疫盒可以改到缸内进行,目前已经有快两千多位鱼友使用过了,效果确切,可不是幌子哦

您把白点比作流感,作为医生,我认为这个这个人云亦云的比方并不恰当
首先白点是寄生虫病,而流感是病毒感染。
人为啥感冒一周基本会好,是因为人体的免疫力一周时间就可以对流感病毒产生足够的抵抗力,抗体滴度上去了,流感自然就好了。
但是白点不一样,这是一种寄生虫病,就像蚊子叮人一样,体质再好的人也不能阻止蚊子叮咬,白点幼虫侵袭鱼是一种幼虫的主动行为,幼虫的游泳速度达到5m每小时,在化学信号的作用下游向鱼儿,在自然界,这个寄生行为的成功率其实不高,而且就算有几个幼虫得以钻入鱼体表后,也有可能被鱼的免疫系统杀死,不能形成白点。

但是在鱼缸这种小水体中就不一样了,爆发时白点的浓度会n倍于自然界,而很多鱼尤其是新鱼,白点王之内的鱼对白点的免疫力不足,使得大量白点幼虫得以成功寄生,3~7天后脱落形成包囊,孵化出200倍的幼虫再次感染鱼,当腮部也严重受损或者继发感染的时候,鱼就很可能会死掉。

若论死亡率,白点死鱼的比例可是n倍于流感死人的比例了,水产养殖业每年因此损失不知多少亿呢,阁下拿海水鱼头号杀手和人的小毛病相对比是不是很不恰当呢?这让那么多白点死一缸的鱼友情何以堪啊!我知道的确有不少人缸里的白点自己消失了,但是要知道个人经验是片面的,只在特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统计学才能说明问题。

面对白点,其实就是两点
一是控制浓度,白点多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措施打断其繁殖周期,避免浓度飙升。浓度高了,老鱼也扛不住,打个比方,一只蚊子咬不死你,十只蚊子咬不死你,把你扔到热带雨林,成千上万的蚊子追着你,你还有命么?

二是提升免疫力,在新鱼病鱼脆弱的时候把它隔离保护起来,让它不被白点继续感染,免得雪上加霜,同时控制好水质加强喂食,等到一周之后白点脱落了,开口了,适应水质了,再放出来,对白点的抵抗力就大大提高了,幼虫纵使能钻到皮下了,也会被免疫系统杀死,形成不了白点。


最后附上白点的生命周期,以便理解

第一阶段 寄生期 3~7
在鱼的身上形成滋养体,大小为300~500微米,生长3~7天后成熟脱落,某些情况下鱼受刺激可能会提前脱落,但是只有380微米以上的成熟滋养体才能发育为包囊
第二阶段 包囊前期 1
多数滋养体在每天黎明前脱落,在水底爬行2~8小时,进行持续18小时的探索运动,然后静止下来,粘附在物体表面,在8~12小时内形成包囊,大小为94*170~252~441微米
第三阶段 包囊期 3~28
包囊内分裂繁殖出200个以上的子代幼体,并与3~72天内不同步逸出,实际上在珊瑚缸这种环境中28天内就会全部逸出
第四阶段 幼虫期 2
大小为20*30~50*70微米,幼虫从包囊里逸出,在水里快速游动,寻找新的宿主,若其在12~48小时内找不到宿主,就会死亡


               
mccafe 发表于 2015-2-10 09:10
没错 这就是跟流感一样的白点   医生虾是钳不了小瓜虫的  它只能将伤口、腐烂的肉钳掉避免感染   至于楼上 ...

mccafe

10楼 2015/03/22


借题发挥,这个只是我的观点,论坛是让鱼友互相交流的平台,一个加两片滤棉的隔离盒却被传得像神话一样,这个好比一些保健品在电视上传得像太上老君的仙丹一样,偶尔看不过眼就给鱼友个提醒而已,你继续卖你的,玩海水还暂时不用请教你哦
               

静风听海 发表于 2015-3-21 23:26
呵呵,根据白点生命周期的原理怎么被您说成打着白点生命周期的幌子了?

我一直混cmf的,偶然发现这里很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