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活性炭(二)
2012-04-12 11:30:56
137
本帖最后由 低调的罗大牌 于 2012-4-12 11:37 编辑
工作原理:
活性碳內部有大量的孔隙(pores)的,孔內有許多約1Onm~lA大小的毛細管,1g的活性碳內部表面積約700-1400m2,而這些毛細管及孔隙,就成為吸附作用發生的最佳地點。
主要吸附對象:
1.DOC(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溶態有機物)-- 分子量在60到300道爾頓的DOC(以分子態為主)
2.重金屬
3.極性較強的複合非有機離子—如氯酸離子、次氯酸離子…等
***AC的吸附作用是藉由微孔隙的孔洞大小與極性,吸附大小適當或極性相吸的物質,因此,以分子態物質而言,就有特定的範圍,過小過大都有吸附上的困難。若分子量偏小,但極性夠的話,也會加強吸附作用。因此,單原子離子態(如Cl-氯離子)或者螯合物(Chelate)就不會是AC吸附的主角。
製造方法:
活性碳是以木頭、水果核、椰子殼、煤炭或石油底渣等物質,以極高溫下乾餾炭化而成。炭化後,還需經過〔活化〕的過程,才算真的活性炭。活化的方法,有物理性及化學性兩種;活化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孔隙(pores)。物理性活化,例如:通入熱空氣、水蒸氣;化學性活化,如:通入磷酸..等。
海水養殖使用AC目的:
吸附水中的DOC、無極分子、有極離子、有極分子、重金屬。達到去除水中毒物、色素、氣味的目的。
海水養殖使用AC注意事項:
1.磷酸釋出:
由於部份AC因其原料及加工過程的關係,會在置入水中後,釋出磷酸。因此對於海水養殖為用途的我們,就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2.微量原素:
另一個大家爭議的部份,是AC會一併吸走微量原素。關於這點,在參閱國外相關網站、書藉、與對AC的專論後,特別摘要重點,詳釋如下:
A.無論有沒有用AC,海水生態缸都有微量原素不足的問題。意即無論用不用AC,為了維持一個健康的缸子,都要以換水或添加劑的方式補充。
B.大部份微量原素正好偏離AC吸附光譜的高峰,意即不是太小(單原子離子態)就是太大(螯合物)。
C.大部份專家,都認為使用AC整體的利大於弊。(至少我查到資料的大多數作者持這樣的看法)
AC的選擇標準:
1.粉塵少
2.質地輕(疏鬆)
3.剛放入水中時,會浮於水面上,並發出嘶嘶聲
4.不釋出磷酸
AC的用量:
關於AC的使用量,不同作者的意見就差很多,從(一茶匙/10公升)到(一公斤/200公升)都有人建議。但有幾個大原則是不變的:
1.硬骨缸>軟體缸>FO
2.藻類多的>藻類少的>沒有藻的
各門派的建議用量之所以差異頗大,是因為每個人的養殖生物與器材皆異,最好的方式還是親身實驗找出自己缸子的最適用量:以觀察缸中生物狀況為指標,以1/2、1、3/2、2…杯AC對應100公升水去實驗,找出最適量。
AC的使用效期:
這點也是各家眾說紛云,有的認為可以有效半年,有的認為必須以“小時”為單位。由於效期是與AC的品質有絕對的關係,因此,各家所稱的效期不同本來就是很正常的。
最標準的測量法,必須測定進水及出水的TOC濃度差(或細菌數量差),以判定該AC是否仍有效。
但一來AC實在不是很貴的東西、二來太老的AC會傾向釋出之前吸附的物質(反而成為毒物來源),所以1~2個月內置換是較合理的作法。也由於其微孔隙會成為細菌著床的地方,定期小量置換是理想的方式。
例如:若某缸最適AC量為一公斤,將AC裝成每包250克,每星期放入一包,直到缸中有四包,第五星期取出第一包,再放入新的一包,使缸中保持一公斤的量,但最老的不超過一個月,每星也是置換四分之一的活性碳。
海水養殖使用AC技巧:
# 由於活性碳多孔的特性,細菌會著床繁殖,故使用上,最好把用量分成3-5等份,分包加入或置換,以避免因細菌的數量驟變,進而影響水質因子
例如: 打算放入500克的活性碳,最好包成100克的五包,每星期加入一包,置換或取出時,也是一星期拿出(換新)一包
# 活性碳的放置,最好放在有水壓,會強迫水流經過的地方,否則效果會減弱不少(這點相當重要,要不然會事倍功半)
# 包活性碳的袋子,我試過用不織布的最好用,孔隙大又不會掉顆粒
其他補充:
關於AC吸附〔氯〕的問題,引起一些網友關心,在此簡釋一下:
AC是會吸附的[氯],是指自來水處理過程中,以加入氯氣或二氧化氯的方式來殺菌消毒兼漂白,因而水中殘留氯分子、氯酸鹽離子、次氯酸鹽離子等物質。這時,將水通過AC就可以吸走這些物質。至於海水缸中的氯離子,是不會被去除的。
虽然此文章是转载来的说的是海水养殖但原理大同小异希望大家能从此文中获取一二
共有人打赏0龙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