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unshiny 于 2017-4-21 11:59 编辑
鱼作为祥瑞之物,历代典籍早有记载。上古时候,鱼作为吉祥物,除指一般意义的鱼,常特指鲤鱼。
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勤劳、善良、坚贞、吉祥。在亚洲各国里,是相当受到欢迎的一种象征吉祥的动物。不仅是鱼的发音与余同音,代表家中年年都能够攒到积蓄。也因此,鱼也广泛被用来解释风水之说,不仅可以招财还能够挡煞。
鲤鱼象征的意义很多,如苦度有成,功名全得,家家得利,富贵有余等,其中又以《鲤跃龙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吉祥图案。
1、锦鲤起源
“锦鲤”一词,早在中国古代诗歌典籍就有提及。唐朝陆龟蒙所作《奉酬袭美苦雨》:“层云愁天低,久雨倚槛冷。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这是我国古代诗中首次出现锦鲤,也是现今世界上最早的锦鲤名称使用记录。
然而,中国拥有最早的观赏鲤,最早使用了锦鲤名字,但真正“锦鲤”一词是在二战以后才确立使用。鲤鱼在流传到日本一千多年后,才真正开启了“锦鲤时代”,说是日本弥补并发扬光大中国的锦鲤文化也不为过。
中国锦鲤业经过近30年的迅猛发展,时至今日已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和重视。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锦鲤真正作为观赏鱼而出现,是近几十年的事了。我国观赏鱼的养育,最早可能始于唐朝。据史料记载,唐开元年间,“帝曲宴近臣于禁苑中,帝指示于九龄、林融曰‘槛前盆池中所养鱼数头,鲜活可爱。’”可知唐朝统治阶级上层中,已把养鱼作为观赏之用。至宋代,观赏鱼的养育更进一步,开始了由野生转为人工驯养的阶段。宋人有载“今中都有豢鱼者,能变鱼以金色,鲫为上,鲤次之。贵游多凿石为池,寡之檐煽间,以供玩。问其术,秘不可言,或云以闻市垮渠之小红虫饲。凡鱼百日皆然。”从“鲫为上,鲤次之”这句也可看出,当时金鲫(金鱼祖先)已广为接受,而金鲤(观赏鲤祖先)由于其颜色还稍逊,没有被广泛重视。
直至明清时期,观赏鱼的养育更为成熟,种类繁多,品种层出不穷,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或有以色彩区别,或有以形态区别,有谓“金鱼,体如金,一名火鱼,有通身赤者,有半身赤者,有乱赤文者……”又有谓“花鱼,旧止金鱼一色耳,近年有朱色如腥血者,有白如银者……”而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状,则具有不同的欣赏价值与时尚。当时,除了盛养金鱼外,还有一种特别的朱砂鱼,也是时尚的观赏鱼种,有谓“朱砂鱼,独盛于吴中大都,以色如辰州朱砂故名之。”朱砂鱼的品种形态也是多种多样。
明清时期,观赏鱼的养育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专业的技术经验,不仅促进了明清观赏鱼业的发展兴旺,其留下丰富的技术经验,更为后人得以继承与发展,说明了中国古代观赏鱼养育技术所具有的科学生命力。
2、锦鲤文化知多少?
鲤鱼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在传统年画中,经常见到“穿红肚兜的男孩身骑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击磬童子与持鲤鱼童子相戏舞”等形象构成的图案。把鱼视为民间吉祥物,还因为鱼与“余”是同音,鱼腹多子,繁殖力强,从而让人们产生出对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在中原地区现仍保留着年除夕之鱼,要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俗,谓之“年年有余”。
鲤鱼作为崇拜之物,占据了人类图腾文化的半壁江山。在中国许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石器上,都绘有或刻有鱼纹,据闻一多、赵国华、傅道彬等人研究,鲤鱼以其外形和多子特征成为古代崇拜物之一。《易》中就有“贯鱼”一词,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息繁衍不可缺少的主题。可见以鱼为图腾的生殖崇拜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诗词中,关于鲤鱼的典故也非常多,如:“鲤跃龙门”、“孔鲤过庭”、“琴高乘鲤”、“涌泉跃鲤”和“卧冰求鲤”等,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鲤鱼”文化。“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鲤鱼跳龙门”是中国应用最广泛的吉祥图案,也是中国传统年画中的常见题材,久传不衰,寓意为吉庆有余。景德镇陶瓷中有一作品名为“九龙十八鲤”也来源于这个传说。就是说九条龙里边,十有八九是鲤鱼。“十八”这里不是一个数字,是十之八的意思。鲤鱼在《诗经·衡门》中也有吟咏,“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把挑选鲤鱼与挑选美貌的妻室并论,后世因以“鱼水之欢”祝福婚姻美满。《孔子家语》称,“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并官氏之女,一岁而生伯鱼,伯鱼之生,鲁昭公使人遗之鲤鱼。夫子荣君之赐,因以名其子也。”国君鲁昭公把鲤鱼作为礼物送给孔子贺其得子,孔子以此为荣。就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至今民间还保留着逢年过节拜访亲友送鲤鱼的风俗。《论语·季氏》中载有孔鲤和父亲的一段对话,孔子问孔鲤,“学诗乎?学礼乎?”当孔鲤回答没有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马上回屋学**。后来就称师长施教的处所为“鲤庭”,称回答父亲的问话为“鲤对”,如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鱼文化以各种形式表现在民俗和艺术等各个方面。人们在捕鱼、食鱼和用鱼祭祀等生产生活经历中,给鱼注入了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化里,鱼还可以表达思念。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传说,以绢帛写书信装在鱼腹中传递的,谓之:“鱼传尺素。”所以,书信又有“鱼笺”、“鱼符”、“鱼契”之称。”又,鱼与爱情相关,《江南》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古人用莲象征爱情,用鱼代表女性,所以《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
我国鲤鱼文化丰富多彩,现在很多人都以黄河鲤鱼作为礼品互赠,真是“鲤”尚往来!